因為長期戰爭國力消耗巨大,使雙方無力再戰。約於公元前1269年,由繼承自己兄長穆瓦塔爾王位的赫梯國王哈吐什爾(約公元前1275—公元前1250年在位)提議,經拉美西斯二世同意,雙方締結“和約”。哈吐什爾把寫在銀板上的“和約”草案寄送到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為基礎擬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給赫梯國王。“和約”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銘刻在埃及卡納克和拉美西烏姆(底比斯)寺廟的牆壁上。它是譯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語和當時國際通用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檔案庫中發現有用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泥版複本。
“和約”規定:雙方實現永久和平,“永遠不再發生敵對”;永遠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關係”;雙方實行軍事互助,共同防禦任何外來入侵之敵;雙方承諾不得接納對方的逃亡者,並有引渡逃亡者的義務。
“和約”簽訂後,赫梯王將長女嫁給拉美西斯二世為妻,通過和親政策進行政治聯姻,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同盟關係。
埃及與赫梯的爭霸戰爭,在古代中東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軍事帝國最後一個強有力的法老,當時的赫梯也處於其鼎盛時期。雙方長達數十年的軍事較量,大大地削弱了雙方的實力。埃及並未達到恢複亞洲屬地的目的,內外交困的局麵困擾著拉美西斯二世的後繼者。從愛琴海的小亞細亞一帶席卷而來的“海上民族”的遷徙浪潮和利比亞部落的入侵日益動搖著法老的統治,曾經一度強盛的新王國逐步陷入了崩潰的邊緣。赫梯雖然占有敘利亞大部分領土,一度雄視西亞,但與埃及戰爭後,本來就不太穩固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動搖,不久即開始衰落。到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侵入赫梯,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各臣屬國家紛紛起來反抗,赫梯國家迅即崩潰。到公元前8世紀,完全被亞述所滅。
公元前10世紀人類邁入了古典文明時期。人類跨出了個別小的區域,逐步走向一體,正如當初人類為了發展而被迫分離,現在人類在走向一體。
公元前10世紀人類跨入了古典文明時期。在這一時期最明顯、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首次出現了一個所謂最初的高度發達的歐亞文化核心區——一個內部各地區正開始相互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歐亞大陸。
早期的人類部落幾乎完全限於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區內,看起來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幾座小島。到公元1世紀,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和貴霜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中國海到蘇格蘭高地、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著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遊牧部落向四麵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但是,在古典時代,地區之間的相互聯係實際上已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不過,即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端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聯係,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信息。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幾個世紀裏,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仍處於早期階段。
技術的進步是建立在新的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的基礎之上。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從人類曆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於它的技術水平。在人類處於食物采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它的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農業、冶金術和造船技術時,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舉例說吧,擴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薩爾貢的阿卡德王國和法老們的埃及王國,到了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越過去,因而,有了地區性的帝國,這些帝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疆域,彼此鄰接起來,橫貫歐亞大陸。
這時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鐵的發明及其日益廣泛的使用。冶鐵技術是公元前20世紀中葉在小亞細亞率先發展起來的,並在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從那裏傳播開來。冶鐵技術的發明產生了深遠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也帶動了其他方麵的發展。不過,這一階段來得較遲——在印度,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歐,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國,是公元前600年。廉價的鐵被製做成鋤、斧、犁等農具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區的使用,首先使從前石斧和木犁對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冶鐵技術的發明和推廣,促進了地域間的合作與交流,農人們利用堅固、鋒利的鐵斧和鐵犁,將農業由中東向東,經伊朗高原,推廣到中歐;向西經地中海地區,推廣到北歐。同樣,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東推進,砍伐恒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國的農人則將他們的活動範圍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偉大的長江流域,以及嶺南地區。
農業疆域的擴展使文明核心區的範圍也獲得相應的擴大。文明核心區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之間的發展,較過去公元前4000—公元前1000年之間的發展,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這時的勞動生產率獲得了驚人的增長。不僅種植農作物的麵積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歐、季風帶的恒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壤和氣候也使那裏的生產率比起較為幹旱的中東、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