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人和我都明白,可戀楓,我們要等的天時到底是什麼?這個我就不明白了。
陳若冰將之前卸下來的鐵片重新裝好,然後用錘子將鐵片的菱角慢慢地敲平。
秋季已經來臨了,每當到這個夏秋交替的時候,都會在這段時間前後出現一場暴雨,這是進入秋季的最後一場雨,之後就要等到冬季才會下雪,前幾年每次暴雨出現都會下上大約兩個時辰,大部分都是在晚上才開始下雨,如果今年長生天保佑,在夜晚時下上這麼一場暴雨的話,天時就在我們手中了,也就是我們大反攻,將匈奴大軍趕出焚村地界的最好時機。
蕭戀楓估計著銅水已經凝固了,他將泥土模具拿了過來,用錘子和鑿子一下一下慢慢地將模具從中間鑿開,五個箭頭就這樣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把箭杆和箭頭連接起來,最後再在箭尾裝上大雁的羽毛,沒有大雁的羽毛雞毛也可以代替。
如果暴雨是在白天下的話,那要怎麼辦?陳若冰已經把鐵片甲修好了,接下來要修皮盔了,蕭戀楓本來的皮盔早已不知道被丟在了哪裏,正好這次蕭戀楓帶回來了生鐵,全都是從匈奴人手中奪來的戰利品,陳若冰和蕭戀楓一商量,兩人一起動手做了一頂新的鐵皮盔,陳若冰有個習慣,那就是什麼事情都要先做一個最壞的打算,風雨雷電,四季交替這可不是凡人說能掌握就能掌握的,這裏麵運氣占了很大的成份。
如果暴雨是在白天下的話,那就隻能靠著地利與人和堅守焚村,邊城的官兵是絕對靠不上的,隻要堅持到冬季下雪,匈奴人就不得不退兵,這麼多人在這邊耗著,匈奴人再怎麼劫掠四周的村鎮也支撐不住大軍每日的消耗,各部落也會因為沒有男子而出現食物短缺的問題,以焚村現在所擁有的物資,就算被圍困到春天也可以堅守住。
蕭戀楓可不想事情真的是這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焚村的損失可就大了,這不僅僅是村中子弟死傷的問題,巨大的物資消耗將讓焚村一年之後無法恢複原先的儲備,這就代表焚村無法再抵擋匈奴人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天知道匈奴右賢王什麼帶著手下大軍回來,沒有足夠的物資,焚村子弟將被匈奴人困死、餓死,最後村破人亡。
匈奴大軍在三麵包圍焚村二十幾天裏,其匈奴騎兵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待在大營裏睡覺,樓煩王可沒有那麼多的輜重糧草來讓他的匈奴大軍把日子過得那麼舒服。
從東麵城牆撤圍的那天起,五千匈奴騎兵就被派了出去,直接繞過焚村去掠奪邊城附近的村鎮,本來以為焚村一戰而下的樓煩王到現在才才派出匈奴騎兵去掠奪四周的漢人村鎮來補充大軍所需要的輜重,可絕對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巨大失誤,從匈奴大軍包圍焚村的那一天起,鎮邊侯就得到了消息,邊城的鎮邊侯再怎麼說也是邊軍出身,一刀一箭殺上來的,沒有些本事根本做不到之前邊城太守的位置。
如果讓鎮邊侯率領手下的軍隊去進攻匈奴人的部落,或者是讓他帶人來救援被圍困的焚村,他是沒這個膽量,鎮邊侯從來不認為漢人的主力步兵與匈奴的大隊騎兵在野外遭遇進行決戰,漢人步兵打得贏匈奴騎兵。
但如果是率領手下人守住自己的地盤,那是完全沒有問題。
從烽火台的狼煙被點燃的那一刻起,鎮邊侯就馬上命令手下的軍隊將附近小村莊的村民集中到離邊城較近,有不錯的防禦能力的大鎮子裏,將所有能帶走的糧食與鐵器全部帶走,帶不走的就全部燒掉,這讓小村子裏的邊民很是傷心,但這也沒有辦法,一聽到匈奴人來了,所有的邊民全都嚇得不行,恨不得馬上躲到大的鎮子裏去。
在匈奴大軍與焚村激戰的五天時間裏,鎮邊侯將十七個村鎮的邊民集中到了三個大鎮中,還有一些進了邊城,每個鎮子派駐一千邊軍,與組織起來的民團共同鎮守最後的三個村鎮,一旦一處村鎮受到進攻,先讓邊軍與民團抵擋一日,消耗匈奴人的實力,然後再派出邊城的三千重騎兵前去救援,如此一來就能保證三座村鎮的不失,鎮邊侯清楚,匈奴人根本就沒有儲備大量糧草輜重的習慣,隻要堅壁清野讓匈奴人搶不到一粒糧食,匈奴大軍到最能撤軍,而且根本探馬回報,匈奴大軍正在全力進攻焚村,戰狀十分的激烈,如此一來匈奴人就派不出大隊人馬來劫掠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