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下)(1 / 3)

二、“情報探子”無孔不入

企業特工異軍突起

57歲的哈羅德?沃登是一位說話和氣的工程師,在位於紐約的柯達膠片公司工作了28年。這位常去教堂並已成為爺爺的沃登還在鎮委員會任職,但他還有另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職業:企業特工。

沃登曾是柯達公司高級技術員,曾參與設計代號“401機器”的絕密設備。“401機器”生產出一種化學物質——醋酸酯,它能使膠卷更為光滑、質量更好、價格更低,在市場上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為研究這種機器,柯達公司耗資數百萬美元。

沃登1992年從柯達公司退休後,在紐約和南卡羅來納開辦了業務谘詢公司。在其前老板不知情的情況下,沃登偷偷招募柯達公司雇員及十餘位退休同事,讓他們提供有關“401機器”及其他敏感項目的情報。他將繪製的圖表及印有“機密”字樣的文件,賣給柯達在美國及世界各國的競爭對手。

沃登的一些反常行為受到了柯達公司的懷疑。柯達公司為了人贓俱獲,趕緊雇傭了前聯邦調查局偵探作為公司安全首腦。該偵探設置了一個精心策劃的圈套:他在亞特蘭大一家酒店裝做買主,與沃登進行了4個半小時的會見,會見全過程都被柯達公司秘密攝像。於是,沃登竊取柯達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敗露,他最終被判15個月徒刑。

商場如戰場,雖然沒有血雨腥風,卻始終伴隨著明爭暗鬥。為了在競爭中處於上風,企業之間、國家之間不遺餘力地竊取經濟情報。於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職業——企業特工應運而生。他們的任務,就是以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獲取企業需要的經濟技術情報。

日本某廠的一位工程師,便是一位人見人怕的企業特工,以至美國有一次在紐約舉行新產品展銷會時,公開宣布不歡迎他參加。因為這個工程師隻要一看樣品,便對產品的全部結構了如指掌,回國後稍加改進,便能設計出優於樣品的產品,從而搶先占領市場。美國企業界稱他為“鬼才”,吃過他好幾次虧。然而,雖然那次展銷會禁止這位工程師參加,但他不以為然,笑著對其老板說:“不要緊,你把樣品的圖片弄一套回來就行了。”果然,圖片帶回來後,經過他仔細研究,該廠又搶先一步製造出優於美國新產品的品種,投放市場,使美國同類產品黯然失色。

無獨有偶,漢斯?勒曼也有一套讓汽車商無時不提心吊膽的攝影技術。各地汽車商為設計出新型汽車,往往要投資數億美元,先製造幾輛原型車,在不同的路況、氣候中進行長期測試後才投產。測試時所經路線,隻有車廠決策階層知悉,同時他們還會費盡心機對原型車加以偽裝,以掩人耳目。但是,那些所經路線常被勒曼探得,幾乎就在原型車發動引擎的同時,勒曼的長鏡頭相機、高倍夜視望遠鏡、微型錄像機就開始工作。測試中的原型車造型,不久便清晰地出現在汽車雜誌上,鈔票則隨之大把大把地進入了他的腰包。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得知對手可能將購並TELOGY公司。這一消息非同小可,因為德州儀器必須倚賴TELOGY公司供應他們網絡電話的軟件。於是德州儀器趕緊雇用了六七個私人偵探,一方麵到處打聽情況,和TELO-GY公司取得聯係,一方麵趕緊研究TELOGY公司的財務狀況。根據偵探回來的情報,德州儀器的管理階層相信,唯有迅速購買TELOGY公司,才能確保本公司正在起步的網絡電話事業發展無虞。於是他們先下手為強,買下TELOGY公司。事後證明,德州儀器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當時還稱不上風行的網絡電話,如今已為該公司創下1億美元的營業額。

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一些公司每年用於收集競爭對手情報的費用高達100萬美元。美國商用情報顧問公司Fuld&Co主席富爾德表示,90%的美國企業聘請專人進行相關的間諜工作。負責執行任務的“職業特工”多是大學畢業生,在大學裏就選修過有關競爭性情報的課程,以刺探競爭對手內部資訊及保護公司利益為己任。根據麻州劍橋的弗得顧問公司創辦人弗得的估計,目前美國從事情報活動的企業特工已經達5000多人,其數目是10年前的2~3倍,而排名前10名的大企業中,有9家雇有專門收集情報的員工,他們多隸屬於行銷、策略規劃、谘詢服務等部門。這些企業特工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許多人擁有MBA學位或另有專業證照,也有人曾在大學進修過企業情報收集的課程。楊百翰大學、匹茲堡大學,都有開設這類課程。同時,加入此行列的學院有日益增加之趨勢。

不要以為企業特工距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在一些商場,有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人煞有介事地在翻看吊牌,但從來不買。其實,這就有可能是競爭對手派出的人在了解該商場的產品價格、品質質地和銷售情況。這一類人員,無疑也屬於企業特工的範疇。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矽穀,是高科技的代名詞,它集中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電子工業和半導體工業的最大最先進的企業,是美國保密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電子工業基地。但是,樹大招風,這裏也是一個十足的“諜穀”,是外國經濟間諜雲集之所。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大約有2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情報人員徘徊在矽穀周圍,他們在尋找各種機會,以獵取這裏的計算機技術情報。據稱,這裏每年約有價值2000多萬美元的半導體芯片被盜,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則無法統計。

1994年,美國得州儀器公司與法國布爾電腦公司打了一場專利官司,由此引出一樁法國間諜案。布爾控告得州儀器非法製造布爾公司研製並已取得專利的電腦軟件。但得州儀器反稱,這種電腦軟件是他們發明的,布爾隻是經由在得州儀器臥底的經濟間諜及法國情報單位,才輾轉獲取這種軟件的。

據美國法院調查,1969年,法國人多雷在巴黎取得電機學位後赴美深造,後陸續獲取企業管理碩士及航空工程博士學位,並於1976年受聘為得州儀器設在法國總部的產品部經理,1989年晉升為行銷主管。就在這時,美國有好幾家電腦公司發生了高度機密文件失竊案。經聯邦調查局(FBI)調查發現,有數家美國電腦公司內部埋伏有提供科技秘密給法國情報單位的經濟間諜,得州儀器是其中一家。根據FBI提供的證據,得州儀器向法院控告了多雷。在法院的檔案裏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潛伏在得州儀器的法國間諜(多雷),已從得州儀器泄露可用技術情報給布爾……長達13年。

經濟情報的竊取,並不見得比軍事情報與政治情報的竊取來得容易,它們同樣驚心動魄、曲折離奇。美國IBM公司發明了一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的多功能家用電腦,其老對手日本一家著名的家用電腦公司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意識到了嚴重的挑戰,他們向IBM派遣了大量的經濟間諜,試圖打入IBM內部,竊取他們的技術秘密,但效果不佳,於是決定采取迂回戰術。

他們雇傭了一名叫歐文?史密特的間諜,令他去竊取IBM公司新開發的電腦的技術資料,報酬是500萬美金。史密特通過情報網得知IBM的技術資料為公司負責人尤裏一人所掌握,於是潛入尤裏家中進行秘密搜索,結果一無所獲。為探知技術情報之所在,史密特決定從尤裏夫人下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裏,他結識了尤裏夫人。幾次接觸後,他贈送給她一對勞力士牌鴛鴦表。尤裏夫人得到這樣貴重的禮物,自然喜不勝收,於是和丈夫雙雙佩戴起來。沒想到,在那塊男表裏,史密特已經裝上了竊聽器。自此,尤裏的一切談話盡為史密特所知。

幾天後,史密特竊聽到尤裏將要攜帶日本人想要得到的技術資料從郊外的科研基地前往公司總部,向董事會作新開發項目的專題彙報。史密特感到時機已到,於是馬上飛車趕到尤裏前往總部必經的一個偏僻路進行攔截。當尤裏的汽車趕到時,埋伏在路旁的史密特端起裝有消音器的狙擊步槍將汽車輪胎擊穿。在尤裏及其隨同人員下車檢修時,史密特又用麻醉槍將他們擊倒。隨後,從車中飛快地取出裝有機密技術資料的公文包,開車逃之夭夭了。

不久,IBM公司宣布停止原生產計劃,改為上馬另外一種新產品。一家公司被迫臨時改變生產計劃,其損失之慘重可想而知。

許多企業為了竊取對手的核心情報不惜鋌而走險,用盡所有合法甚至非法手段,例如翻垃圾桶、安裝竊聽器、派出俊男美女去酒吧灌醉對方高層獲取資料等。還有企業情報安全專家指出,一些公司甚至采用了類似電影《無間道》的方式,先以某種借口將自己的年輕員工開除,之後安排他去競爭對手的公司工作潛伏數年,得到信任後再伺機刺探核心商業秘密。

鑒於企業對於競爭對手情報的特別重視,有些人便從中發現了一條賺錢的途徑。他們並不屬於哪家企業的指派,但他們卻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潛心收集情報,然後出賣給需要這些情報的企業,以此牟利。2006年,可口可樂公司便爆出了這樣一件“內鬼”竊密事件。

2006年7月5日,3名美國人在亞特蘭大被捕,他們被指控偷竊可口可樂公司的商業機密,並試圖將其賣給百事可樂公司。

據報道,3名嫌疑人分別是41歲的喬婭、30歲的迪姆森和43歲的杜汗尼,其中喬婭是可口可樂公司一位高管的行政秘書。

檢察官證實,迪姆森以化名向百事可樂寫了一封信,聲稱可以向百事可樂提供“非常詳細機密的信息”。聯邦調查局接到報警後展開誘捕行動。一名便衣特工裝做買主與迪姆森接頭洽談,迪姆森向便衣特工提供了14頁機密文件,並索要1萬美元。他還同意以7.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可口可樂正在研製的一種飲料樣品。6月27日,特工要求以150萬美元換取可口可樂的其他商業秘密。當天,迪姆森和杜汗尼就在銀行開設了一個賬戶。檢察官說,喬婭是迪姆森的信息源。5日,當這三人準備一手“交貨”一手拿錢時,被一一逮捕。據悉,可口可樂公司的監視錄像拍下了喬婭盜取公司機密的情況。喬婭在可口可樂公司總部翻閱大量文件,然後把一些文件裝進袋子裏,還拿走了一個貼有白色標簽的容器,容器中的液體看起來和可口可樂新產品的樣本相似。可口可樂公司隨後證實,喬婭拿走的液體正是可口可樂公司正在研發的新產品。

企業特工的大量出現,向我們的企業敲響了警鍾。它說明,每時每刻,都有無數雙貪婪的眼睛在覦覷企業的核心情報,有無數隻竊密的黑手在伸向企業的商業秘密。如果企業不注意情報的安全保護,就有可能讓自己的核心情報與商業秘密成為競爭對手的囊中之物,從而使自己的競爭優勢消失貽盡,甚至反而受製於人。

各顯神通搞情報

企業情報人員獲取情報的手段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隱蔽的,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不合法的。

1997年前後,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食品公司SCHWAN聘用了一家顧問公司去偵察美國最大的包裝食品公司卡夫。卡夫公司當時推出了一種新產品,這種新產品可以使冷凍比薩薄餅發生革命性變化,誕生一種名叫DI-GIORNO的新款“脹皮”比薩。

SCHWAN公司已知道DIGIORNO產品在製作上的秘招,即將酵母倒進冰皮作原料,並且也準備用這種辦法炮製和銷售一種叫FRESCHETTA款式的“脹皮”比薩。但卡夫公司太強大了,SCHWAN公司知道,要想向它挑戰並取得勝利,就必須要知道卡夫公司計劃以多快的速度將DIGIORNO產品推廣到全美,以便及早商定對策。因此它就要知道卡夫公司某個廠的生產能力,尤其要知道該廠內設備的型號、生產線數目、生產薄餅種類和大小,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該流水線每日生產多少薄餅。

SCHWAN公司聘請的顧問是美國競爭情報會(SCIP)的會員。這個顧問又聘用了一個合約商巴裏去索取資料。巴裏是位30歲剛出頭的愛爾蘭人,自稱是“起底專家”。他曾成功地打入並破獲控製在有組織犯罪集團手中的美國贗品分銷網絡,他還有成功偵破假藥和冒牌飛機零件集團的經驗。對他來說,搜集企業情報簡直是小菜一碟。巴裏首先上網搜索一番,又在附近雜貨店買了一張10元錢的電話卡,在美國聲郵公司開了假名聲郵和傳真戶口。

巴裏先從政客入手。他先扮成《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致電蘇塞斯商會,結果一分鍾後他便得知卡夫公司比薩廠的地址。他又致電該市評稅辦公室,從一名職員口中得知卡夫一家14萬多平方米的工廠正在評稅。

巴裏知道建廠要先審批,於是又扮成環保分子,致電規劃當地工廠建設的消防署和市建檢查署。一番口舌之後,終於打動了女秘書,在電話中得知了該廠建設計劃的內容。巴裏除把電話錄音外,還在本子上速記。秘書熱情有餘,不僅說出該廠占地143900平方尺的數字,還說出設計公司的名字SENL。在巴裏的不斷提問下,秘書詳細說明了新增烘房、倉庫和大型冷凍庫的具體布局。巴裏邊聽邊畫出了草圖。行家SCHWAN公司一看便全部知曉。

為了查出該廠日產多少比薩,巴裏先想到從生產每個比薩薄餅必有的圓形的紙托入手。他自稱是本地的一間家族經營的紙盒廠,致電該廠的采購部,問是否可為該廠供應紙盒。他從一名女職員的口中套出,工廠每天需要10萬個紙盒,由規模最大的紙盒公司WEYERHAEUSER提供。

一放下電話,巴裏裝扮成卡夫公司比薩廠采購部的職員,致電供貨商的分廠,詢問上月發運給卡夫的有多少紙盒和紙托。對方回答的紙盒和紙托的數量遠遠小於采購部的數字。巴裏又把電話打到了卡夫公司該比薩生產廠的貨運碼頭。巴裏的溝通技巧運用純熟,一下子就和那裏的管工混熟了,於是他問對方該碼頭每天卸多少紙盒。他和對方越聊越熟,對方提供的信息也越來越多。他還了解到,大部分冰皮都是在另外一個廠生產的,蘇塞斯廠主要製薄餅。最後他得知,自9月以來,該廠每天約生產比薩30萬個。此時,對方仍不知道自己透露的生產數字有多重要。

但知道該廠的生產能力還不夠,還須探聽到全部生產能力——將來在某特定時間內可生產多少“脹皮”比薩。這次巴裏又冒充寫食品生產論文的大學生。他致電該廠生產線的經理,禮貌地請求對方幫助後,單刀直入地說:“我已知道貴廠日產比薩30萬個,你們用多少生產線呢?”

對方告知有5條,但每次隻開3條。隻此一句話,巴裏便知道了卡夫公司該比薩生產廠的每日最大生產量為50萬個,而經常性的生產能力隻有6成。對方繼續說,計劃推出市場的“脹皮”比薩不獨是DIGIORNO一個品種,芝加哥的NATIONPIZZA幫忙做另外一種暢銷的“脹皮”比薩。

至此,SCHWAN公司的目的全部達到了。原來卡夫公司有兩種名稱的“脹皮”比薩將推出,計劃推進緊鑼密鼓,對“脹皮”比薩市場是誌在必得。因此,SCHWAN公司相應的對策隻能更加積極進取。

雖然SCHWAN公司的薄餅FRESCHETTA是個新牌子,但該公司決定利用這些有效的情報,把握機會,發掘潛力去生產和推銷。在美國,SCHWAN公司薄餅銷售額約為23億美元,利用所得情報,FRESCHETTA由原來的全美第6位,到1999年底躍升為第2位。巴裏提供的資料最終促成了FRESCHETTA的成功,而所有這些資料情報,巴裏隻用了一天半時間撥電話,便成功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