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清代回族(9)(1 / 3)

3.劉道衡使英問題

大理政權後期,曾有劉道衡使英求援問題,成為滇西回民起義研究的重大疑難和評價杜文秀的關鍵。劉道衡,雲南文山人,回族,經名哈桑。1870年上書杜文秀:“請元帥假衡以尺寸之書,專衡以遠使之任”(《回民起義》(二),第170頁。),去英國求援兵。1871年冬,劉道衡帶著杜文秀呈“大英國皇上”的表文去英國,表文內稱:“中華總統兵馬大元帥臣杜文秀,謹表大英國皇上陛下,俯請聖安”“今聞我大英國皇上仁如堯舜,德媲禹湯臣等深慕大德,遠獻愚忠。

如蒙俯納,遣發飛龍之師,願效前驅,勷成逐鹿之誌。”劉道衡於次年5月到達英國,呈交表文,又兩次致函英王,說明他來求援的原因,並說帶來四箱大理石,以表“獻土稱臣”之意。第一次信中稱:“各位老大人閣前金安,敬啟者:表章內所陳不過大概,至於備細之事,本是要衡細說,方能明白”,“我大理力戰十七年,能與清朝對敵,亦東方之英雄也。今我來歸順貴國者,不過借貴國之洪福,圖成大事而已。若貴國不肯發兵到中華,事也無妨,我大理所管之兵,亦自足用,目下隻須貴國派一二能員貴官,由阿瓦暗地進大理,會我父親,看我情形,若大理可以共圖大事,隻須暗地助我槍炮,助我銀玉,則我大理所管地方,便都是貴國的百姓了。”

第二次函,著重說明送四箱大理石的意圖,說:“古來中華規矩,每逢小邦歸順大國,名為獻土稱臣,必取小邦主山之石,以為憑據,將此石獻於大國,即如將小邦的土地、人民、山川、城池,拿到大國一般。大國將此石收了,即如將小邦的土地、人民、山川、城池收了一般。中華自秦始皇以來,二千餘年,小邦歸順大國,必行此禮。”劉道衡還述說大理政權疆域:“今我大理所管之地,東至楚雄,西至騰越,南至耿馬,北至麗江。由東至西,人走十八日;由南至北,人走二十日。”

這成為了解大理政權轄區的寶貴材料。劉道衡自己寫的函,自然由他自己負責,而杜文秀呈英王的表文是真是假,成為爭論焦點。有人說:“隻有劉道衡這一個無恥透頂的騙子才搞得出那樣一個馬腳畢露,醜態百出而還恬不知恥地去行騙的騙局來”(羅爾綱:《回民起義傑出領袖杜文秀》,載《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意思是劉道衡使英完全是劉道衡搞的騙局;有人認為,“既不能說杜文秀完全同意劉道衡這種行為,但也不能說杜文秀對使英的事體可以毫無責任”(田汝康:《有關杜文秀對外關係的幾個問題》,載《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也有人認為劉道衡使英杜文秀負全部責任,說:“時當同治十年(1871)十月,杜文秀終於依照劉道衡的建議”,並“授予劉道衡全權。”(黃嘉謨:《滇西回民政權的聯英外交》,第178頁。)不論如何,杜文秀對劉道衡使英要負一定責任,說杜文秀呈英王表文純屬劉道衡假造缺乏根據。但即使杜文秀對此事負有責任,也不能因此否定杜文秀,因為陷入危難之際總希望得到援助,求外援不能等同於賣國,何況杜文秀沒得到任何英援,劉道衡空手而歸。

當他回到仰光時杜文秀已殉難,大理政權已失敗,劉道衡以後的行動更不能由杜文秀負任何責了。杜文秀畢竟是個英雄人物,是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義的傑出領袖,人們今天紀念他完全是應該的。

投降清朝後的馬如龍,忠心為朝廷賣命。他的叛賣活動大大削弱了雲南回民起義的力量。《清史稿》說:“滇回初起,勢頗盛,自如龍反正,其氣始衰”(《清史稿》卷四五六,《馬如龍等傳論》。)馬如龍投降後站在清朝廷立場招降杜文秀,政治上瓦解回民起義,軍事上打擊回民起義,為清朝鎮壓回民起義盡犬馬之勞。因此,“全滇底定,賞黃馬褂”;1874年“到京陛見。奉旨調湖南提督。值慈禧皇太後壽辰,命赴慈寧宮聽戲三日,欽賜回教肴饌,並玉如意,衣料、香爐等物。前後召見四次,複命恭親王親驗傷痕,寫呈禦覽”(《回民起義》(二),第313頁。)他得到朝廷賞賜,但沒得到朝廷信任,由雲南提督調湖南提督,以後客死四川。

另一個降清的回民領袖馬德新,政治上不能肯定,但寫有許多伊斯蘭教著作,受到回民穆斯林的崇敬。

(四)貴州白旗起義

貴州白旗起義即貴州回民起義,因旗幟尚白,故稱白旗起義。廣義上它是雲南回民起義的一部分。因為它與雲南回民軍不僅地理上相連,整體上配合作戰,清朝廷也把它們作為回民起義的一個整體來鎮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