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台秋思》本是琵琶曲,表達的是昭君出塞的那種對鏡梳妝,顧影自憐,鄉愁滿溢的情懷。改編成蕭曲是因為蕭的音色能達到相同的柔美低沉的效果。
我所鍾愛的《妝台秋思》是陳悅所奏的蕭與鋼琴的合奏。如魅的夜色中央,淺笑嫣然,端坐於微風輕拂的窗台,對夜凝神,勾勒那秋日華年的笑靨。
那是淺秋中普通的一日,我在博客靜默遊弋,發現一位淡如水之交的女子的音樂播放器裏,就有我一直喜歡的這曲《妝台秋思》,心隨之悸動了一下。突然就明了,原來,相通的兩個人,是在喜好取向上麵有驚人的一致的。
她說,“醉成午夜獨舞的弦”。從她的文字中,我知道,她愛著黑色,她喜歡黑色的厚重和內涵;喜歡黑夜時聽喜歡的曲子;喜歡在午夜時分聆聽心和黑夜的對白。
而我,亦是那樣迷戀黑夜的人,喜歡在午夜吹輕柔的風;喜歡在午夜朝著遙遠處朦朧的風景凝眸;喜歡那種一人靜萬物靜的心境;喜歡在午夜時分聽喜歡的曲調寫喜歡的文字。
於是,情到深處時,在午夜聽著《妝台秋思》,腦海中描摹著她的樣子,為她寫下一些文字。那時,腦海中有兩幅畫麵,一副是昭君對鏡梳妝,雖然知道即將離開生養自己的故土,雖然有一些難以抑製的殤愁,但是她的內心還是極為平靜,因為知道,此一行,肩負著江山社稷的重任務。另一幅,是我的這位友人,端坐在夜色如水,開滿落花的窗台,目光穿越蒼穹,打撈起塵外的月色,綰成一幀如月清幽的文字,刻畫那流年似水的塵生。
洞簫曲之《枉凝眉》
《枉凝眉》出自紅樓第五回,寫寶黛二人愛情破滅時,黛玉悲歎唏噓的悲愁。這樣經典的曲目,無論是歌曲是蕭曲,還是琵琶,都有著其讓人無法抵禦的誘惑力。我喜歡蕭曲的原因是蕭的清幽淒婉和那種醇厚,更能夠表達出黛玉蹙眉,悲愁的樣子。
僅這“枉凝眉”三個字,就能讓人生無限的喟歎。寶玉獲罪離家,流落異鄉,枉凝眉,枉凝眉,黛玉即便多麼地悲歎卻也是無能為力,隻能任淚流盡,枉自空蹉跎。
枉凝眉,枉凝眉,他們之間的愛情理想雖美好,卻也是水中月,鏡中花,都是一場美麗的幻影。
不然曲中不會有言:“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曾有人言:你有顆宛如黛玉的心,獨自莫憑欄,會沾染更深的孤寂。更不要聽這些悲戚的曲調。
可是,那時的我,偏偏獨愛那種寂寥的心境,唯有那般,我才能將浮生浮世裏的一切牽絆紛擾丟棄。
小城,暮色已臨。想夜,必定是斑斕的。憑欄觀清風徐來,清淺的柔波裏,剪影淒美,迷幻了眼。一個人,對著空曠的夜空,聽著《枉凝眉》,於無形中,拭去黛玉眼角的淚滴……
一直相信,一首歌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曲調就是一部電影。用耳朵傾聽音樂的聲音,讓心感知最細膩的情感。
我對他說過,喜歡清曲勝過歌曲,因為我也一直相信,那些被歌詞束縛的歌曲,完全沒有清曲給人的想象空間大。一段清曲,每個人,可以自己賦予它新的靈魂,結合自己的故事,聽出別樣的觸動。
音樂與文字,視為摯愛。
文字記敘流年,音樂刻畫浮生。
在素白的日子裏,一幀墨色的文字,一曲觸動人心的音韻,伴著我,行走在人間,且行且珍惜。
把珍愛的曲調用文字串聯,掛在記憶的眉梢,直到紅塵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