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齊東方

1958年,美國藝術史家斯卡格裏亞(Gustina Scaglia)寫了一篇題為《北齊闕龕中的中亞人》的文章,講述了中國河南安陽出土的一個石棺床,得出的結論是,來自中亞地區的粟特人的形象出現在中原大地的石刻上。但這篇充滿新意,甚至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很長時間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彌賀(Miho)博物館收藏了另一具石棺床,上麵的畫像也表現了粟特文化和祆教內容,引起世界學界的極大重視。可惜的是,這件石棺床是真是假爭論不休,真偽疑雲不散,學術研究當然無法展開。外國人為什麼要移居中國?祆教的聖火是否曾在中國燃燒?異域的宗教神話如何流傳?東西方文化怎樣交融?就在學界被這些問題困擾之時,1999年,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帶著濃重的曆史足音悄然而來。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發現,它使逐漸平靜的曆史重新喧囂,幾乎被人遺忘的往事再次浮現。作為當年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和稍後評出的“20世紀百大考古重要發現”之一,新聞報道被譯成多種文字,國內外專家學者慕名而來,有人形容虞弘墓引發了學界的一場地震。中國發現古墓成千上萬,為什麼虞弘墓會引起世界性的轟動?因為墓主人叫虞弘,是旅居中土的外國人。墓中出土了漢白玉石槨,槨上既有浮雕,又有繪畫,鎏金彩繪,精美異常;內容又十分奇特,宴飲樂舞、火壇祭祀、騎射搏鬥……在以往的遺物中是不常見的。濃厚的異國風情穿越曆史時空奔湧而來,很快在國內外掀起了研究祆教和中外美術交流的熱潮。

如今,《太原隋虞弘墓》已經出版,學術著作科學嚴謹,卻難免枯燥深奧,如果能讓更多的人與考古學家一同領略古代文化的風采,探索神秘的曆史,該有本科普讀物,誰來完成這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張慶捷先生最合適不過。他是這一重大發掘的參與者、組織者。他發表過很多學術論文,有關虞弘墓的研究,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他有學者獨特的視角。

不過,用輕巧流暢的文字述說一個沉重的話題並非易事。然而,張慶捷先生的筆下,人們生疏的祆教、魚國、柔然、波斯、粟特、吐穀渾、薩保鮮活了。學術報告中無意隱藏的墓裏墓外故事被首次披露,考古隊員在嚴酷的暑熱中的工作被展現,還有趣聞軼事的生動介紹……在娓娓解讀中,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具有這種化解功夫大概就叫作大手筆做小文章吧。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作為娛樂,也可以為了獲得準確的知識,如果從字縫裏悟出隱含著的高深學術更好。

古代社會的豐富多彩遠遠超出人們貧乏的想象,我們可以確知的曆史很少。很多人以為,考古發現會揭開過去的迷霧,填補曆史空白,冰釋千古之疑。不錯,虞弘墓就透露了一個以前並不知道的神秘的古代小國,首次以實物證明了薩保和祆教聖火的關係……但考古發現更具魅力的,是隨之而來的新的、一連串的疑問。至今虞弘墓仍似一部天書,讀懂它異常艱難。

麵對那些絢麗的圖像,還難以對每個畫麵給出準確的解讀,甚至還不能判斷出畫麵中哪些是神?哪些是人?人物與墓主人有多大關係?圖中那些舞蹈、搏鬥要表現什麼?一個個畫麵之間有無聯係?虞弘墓掙脫了千年積土的重壓重見天日,然而麵紗揭開了,看到的卻更加神秘!

張慶捷先生經曆了發掘的艱辛,體會了成功的喜悅,正握著開啟地宮的鑰匙,四處尋求解開圖像境界的大門,進入那神秘的世界。他在這條充滿夢想、充滿傳奇、充滿艱辛之路上走了很久,走得很遠。如今,他不光在書齋中與幾位知音交流,甚至自言自語;他更把自己的甜酸苦辣,化作輕鬆的文字與更多的人分享,用深厚的見識描述一個迷霧重重的遺跡。目前的中國,考古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各類探幽揭秘式的書成為一大景觀,其中不乏危言聳聽、炫奇呈異者。而作為專業考古學者的張慶捷先生,提供的是一部負責任的、通俗而不庸俗的讀物。書中不僅告訴人們虞弘墓中有什麼、是什麼、為什麼,還盡量提出線索,提供充分的背景知識,為後繼研究做學術鋪墊。

漢唐經濟繁榮、文化璀璨,使遠人來歸,四方朝拜,投射的波長最遠的是文化之光。曆史的經驗教訓由考古學家來解讀是責任。考古學家應該是溝通“現代人”與“古代人”對話的專職人員,是“啞巴文物”的語言翻譯者。張慶捷先生這本書做的正是這件事。作為一個熟知這個領域的同行,我一口氣讀完書稿,然後浮現在腦海中的卻是虞弘墓石刻圖像中的一幅飲酒圖,回味閱讀的愉悅,竟然感到像痛飲美酒,有些醉意朦朧。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文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