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發現後,引發一連串需要思考的問題,如:虞弘墓為什麼會出現在晉陽?虞弘及其家族成員,是如何在並州生活的?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一係列問題將研究者的目光導向並州的曆史、文化和地理環境。
黃河中遊的並州
黃河是中國北方第一大河,流經九省區入注大海。中國曆史上,特別是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大多數朝代的都城,都位於黃河流域。所以有學者從這個角度講,黃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
黃河分為上遊、中遊、下遊地區,中國統一王朝的都城,大多建立在黃河流域的中遊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又是中國較早的文明社會和農耕區,有著連綿不絕的文化遺跡,還有豐富的神話故事與傳說,所以又有學者據此說,黃河中下遊流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
其實,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產生、發展的重要地區。考古發現證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灘等遺址,其蘊含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文化高度,令今人瞠目結舌,不得不在事實麵前承認,長江流域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發源地。甚至北方的紅山文化,它的豐富內涵也同樣證明了上述觀點。這揭示出一個相同的道理,中國從北方到南方,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黃河流域隻是中華文明產生的重要地區之一,不過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黃河流域由於是政治、文化中心,顯得更引人注目罷了。
黃河,一條切穿黃土高原、千山萬嶺的河流,一條日夜奔騰、洶湧向前的河流,一條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曆史文化的河流。
中國人沒有係統宗教,最崇拜天地,祭天在泰山,祭地在黃河,後土祠,就位於黃河之濱。
古往今來,歌頌黃河的文人騷客,有關黃河的詩詞文賦,不計其數。
並州位於黃河流域中遊,遠古天下分九州,並州屬冀州,後從冀州分出,單列為並州。
《晉書.地理誌》:“並州,案《禹貢》蓋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正北曰並州,其鎮曰恒山。《春秋元命苞》雲:‘營室流為並州,分為衛國。’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稱,而雲並者,蓋以其在兩穀之間也。漢武帝置十三州,並州依舊名不改,統上黨、太原、雲中、上郡、雁門、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別置朔方刺史。後漢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並州。”並州界域曆代不同,基本上以晉陽為中心,範圍或大或小。
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古代屬於並州,尤其是太原地區一直屬於並州。本書中並州的概念,既指今太原,又擴大到整個山西,特此說明。
自遠古以來,山西一直是人類生產活動、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區,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方熱土上,至今留存著難以計數和難以估價的古代文化遺址、遺物與遺跡。堯、舜、禹三位聖君均生活在這裏,自古有著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的傳說。
周成王“桐葉封弟”,晉國建立,春秋五霸,晉為其一,獨步北方、雄視天下;戰國七雄,晉有其三,法家變革,始源於斯。之後名人輩出,人傑薈萃,數不勝數。中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王朝興替,製度變革、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文學流派、戲劇演化等等,均與這裏密不可分。
山西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北為遊牧地區,不乏牛馬之貢,南有鹽池礦藏,並兼鹽鐵之利。加上耕織發達、商貿繁榮、文明悠久這些條件,造就了古代並州在中國曆史上的獨特地位。
晉陽位於今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自董安於在這裏為晉國趙簡子修建晉陽城後,這裏迅速發展為北方重要城市,發生過許多大的曆史事件,公元前497年,晉陽城正式載於史冊;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智伯決水灌晉陽,韓、趙、魏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保衛了晉陽城。三家分晉後,晉陽成為趙國第一個都城,加速了晉陽的繁榮和發展,至今還留存著昔日的城址和無數墓葬①。至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初置太原郡”②。
兩漢魏晉時期,並州是北方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是抗擊匈奴的前線,擔負著捍衛中原和民族融合的重任。發生過著名的“白登山戰役”,也產生了衛青、霍去病等抗匈名將,雁門關(或稱雁門塞)成為漢朝最重要的關隘。漢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其中就有並部③。史書明確記載,東漢已設州治於晉陽④。
從絲綢之路開通始,就有大量的西域人和西域商品進入並州。早在春秋戰國,西亞商品已經到達晉南。在侯馬周圍晉國王公貴族墓葬中,常出土陪葬的錐形棱柱狀紅瑪瑙佩飾,據國外學者研究,這些瑪瑙與伊朗高原遠古墓葬出土紅瑪瑙從形狀到顏色都一致,很可能來自西亞⑤。另如1983年在朔州發掘的東漢墓中,出土過一些西域人麵貌的銅俑,亦是西域人來並州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