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府元龜》卷168《帝王部》:“開成元年十二月,敕河東每年進蒲萄酒,西川進春酒,並宜停。”
這些詔令,是並州生產優質葡萄酒的最好旁證。
唐代詩歌是唐文化中最耀眼的領域,涉及到社會方方麵麵,其中不乏讚美並州葡萄酒的詩歌。
劉禹錫與葡萄酒
讚美葡萄酒的唐詩中,最著名的當是劉禹錫的《葡萄歌》,其雲: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蒿。
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
分歧浩繁縟,修蔓蟠詰曲。
揚翹向庭柯,意思如有屬。
為之立長檠,布濩當軒綠。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
繁葩組綬接,懸實珠璣蹙。
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為君持一鬥,往取涼州牧。{50}
由此詩可見,劉禹錫不僅寫了種植葡萄到收獲葡萄的全過程,而且自豪地描述當地“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鬥,往取涼州牧”。可見到了劉禹錫生活的唐代,葡萄與葡萄酒的種植、釀造技術已經在並州漢人中流傳,馬乳葡萄酒檔次很高,借東漢孟他以一鬥葡萄酒換取涼州刺史的曆史掌故,反映出世人對並州葡萄酒的珍愛和並州葡萄酒受人歡迎的程度。
這首描寫唐代並州葡萄酒生產的詩,於1869年被特奧斯.桑普森(Theos.Sampson)譯成英文{51},傳向西方。
劉禹錫還在《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的詩中寫道: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緘至,行台綺席張。
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
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
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
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嚐。{52}
此詩再次提及馬乳葡萄何等地甜香可口,太原李侍中不遠萬裏,作為珍貴禮品送給朋友,說明馬乳葡萄是太原有名的特產,而且是釀造高級葡萄酒的重要原料,用這種葡萄釀造的葡萄酒,“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這是多麼令好酒之徒垂涎三尺、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瓊漿玉液啊!
白居易與葡萄酒
白居易,是所謂“天下誰人不知君”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他與劉禹錫是同時代人,又同樣熟悉並州,他也在《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詩中明確記述了並州葡萄酒天下聞名的事實,略雲:
晉國封疆闊,並州士馬豪。
胡兵驚赤幟,邊雁避烏號。
令下流如水,仁沾澤似膏。
路喧歌五袴,軍醉感單醪。
將校森貔武,賓僚儼雋髦。
客無煩夜柝,吏不犯秋毫。
神在台駘助,魂亡獫狁逃。
德星銷彗孛,霖雨滅腥臊。
烽戍高臨代,關河遠控洮。
汾雲晴漠漠,朔吹冷颾颾。
豹尾交牙戟,虯須捧佩刀。
通天白犀帶,照地紫麟袍。
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53}
白居易在“燕姬酌蒲萄”後麵特地加了注釋:“葡萄酒出太原。”表明太原是葡萄酒的重要產地,太原生產的葡萄酒是天下最好的葡萄酒。
一直到元代,太原葡萄酒還享有盛名,《元史》卷19《成宗紀二》記載:成宗元貞二年(1296)三月,“罷太原、平陽路釀進蒲萄酒,其蒲萄園民恃為業者,皆還之”。說明從唐代到元代,並州的葡萄酒一直是貢酒,許多人專以經營葡萄園維持生計。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政府供職17年,他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第一○六章《太原府國》專門記載太原葡萄酒說:“都城甚壯麗,與國同名,工商頗盛,蓋君主軍隊必要之武裝多在此城製造也。其地種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園,釀葡萄酒甚饒。契丹全境隻有此地出產葡萄酒,亦種絲養蠶,產絲甚多。”{54}
本世紀,法國學者童丕先生研究,山西的葡萄種植業,是粟特人的遺存,一直到元代,山西仍是全國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