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原為兩篇論文,分別發表於2004年和2006年①,我也利用課堂,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講授,並就此問題與研究生多次討論,獲益良多。寫作本章時,考慮到兩篇文章都是探討胡商問題,就將它們合並在一起,采取與上章相同的表現方法,采用對話問答形式,圍繞胡商俑、胡商圖、駱駝與絲綢之路、胡商文書、胡商規模及其他問題幾個部分展開敘述。
胡商與胡商俑
問:張先生,您好!請問北朝和唐代,外來商人很多,虞弘是從絲綢之路來的中亞人,請問他與外商有沒有關係?
答:虞弘墓誌記載,虞弘晚年一度“檢校薩寶府”,薩寶府職責之一便是管理在華外商事宜,所以不能不說,虞弘與外商有密切關係。另外,前幾年相繼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畫像中,都有不少胡商形象,我注意胡商遺存,就是由此開始的。眾所周知,外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外商大量入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非常重要,不單是東西貿易,而更重要的是附帶的東西文化交流。如果能通過解讀胡商俑和胡商圖來擇取凝積其中的胡商信息,顯然有助於對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問:外商在古代是怎麼稱呼的?
答:北朝時期,外商在史書中一般被稱為“商胡”“胡商”或者“賈胡”“胡賈”,兩詞前後排列有異,卻涵義相同,都是泛指入華外國商人。這種記載始於漢代,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進一步開通,西域商人逐漸進入中原,這種稱呼就產生並流行起來。
《後漢書》卷88《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這裏提到的“商胡販客”,就是指來自絲路的外商。
問:古代入華胡商中,以哪國或哪個地區的人最多?
答:北朝政權是以鮮卑拓跋部為主的鮮漢聯合統治集團,其中也不乏中亞人,因此對外商的政策遠比兩漢魏晉優惠,導致許多外商深入內地展開民間貿易,人數也是越來越多。入華外商中比例最高者,應該是來自粟特地區的商人。
《北史》卷97《西域傳》:“粟特國,在蔥嶺之西,故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裏。……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魏克姑臧,悉見虜。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
《舊唐書.康國傳》雲:(康國)“人多嗜酒,好歌舞於道路,生子必以石蜜內口中,明膠置掌內,欲其成長口常甘言,掌持錢如膠之粘物。俗習胡書。善商賈,爭分銖之利。男子年二十,即遠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
粟特是一個國家,但是現在的研究者往往把這個地區的人,都稱為“粟特人”,這個地區也包括康國、安國、石國、史國、曹國、何國等在內。粟特人崇尚經商,也以善於經商聞名於世,確是“利之所在,無所不到”,是世界曆史上罕見的商業民族。
問:為什麼在北朝時期,會有大量胡商來到中原?
答:胡商入華的緣起,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中外社會的需求及其巨額商業利潤的刺激。胡商入華,由來已久,商周至東漢都有,特別是魏晉之後,隨著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古羅馬、波斯、粟特等地的商人不遠萬裏雲集平城,開展廣泛的貿易活動。在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遼寧、新疆等省或自治區,都在北魏到隋唐的遺址、墓葬中,或多或少發現波斯銀幣、胡人俑、駱駝俑、文書等有關胡商的實物資料。
問:一般來說,怎麼識別胡商俑呢?您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答:在考古出土資料中,雖然胡人俑很多,但是如何識別胡商俑,卻是一個複雜又棘手的問題。胡商俑與伎樂俑不同,沒有顯著的行業特征,因此,目前經考古工作者及有關專家推測識別的胡商俑屈指可數,我現在可以列舉幾個:
首先是在新疆庫車出土,現藏於俄國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件胡商俑。該像頭戴尖頂帽,頭大臉圓,深目高鼻,胡須較密,身穿大翻領窄袖長袍,袍上彩繪有方格紋和三角紋,足蹬長靴,一臂殘,一臂按在胯上②。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件胡商俑,時代是6~7世紀。
第二是出土於河南洛陽唐代墓葬的胡商陶俑。該俑頭戴尖帽,年歲較大,深目高鼻,濃密的大胡須,身著長袍,足穿厚氈靴,彎著腰,背著一個大口袋,左手提著一把水壺,雙腿一前一後,是一個正風塵仆仆行走在旅程中的模樣③。大多數人認為,這也是一件胡商俑,代表了一些小商人。與此形象基本相同的胡商俑,在日本天理參考館也收藏著兩個,均頭戴尖帽,手提水壺,肩負口袋,長途跋涉④。大英博物館也收藏有幾個這樣的胡人俑。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這些俑是不是一個地方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