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年前,虞弘墓發掘完畢,整理報告期間,我就萌發寫作本書之意,因當時全部精力投入到編寫報告,本書隻能暫擱一邊。從2000年起,西安安伽墓、史君墓、康業墓等幾個粟特人墓葬先後發現,為詮釋虞弘墓圖像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良機;加上近年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出現許多新成果,學術界對北朝、唐代社會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凡此種種,累積為撰寫此書的基礎。
本書乃《太原隋虞弘墓》考古報告的續篇或者姊妹篇,試圖通過虞弘和其他北朝入華中亞人,從幾個側麵,展示漢唐之間黃河兩岸的中西文化交流,旨在說明黃河兩岸與絲綢之路的密切聯係,揭示平城、晉陽在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以引起絲路研究者和愛好者的注意。與上篇不同的是,續篇采取通俗的形式,以便適應社會各層麵讀者,但在學術探討方麵,一點未敢懈怠,將我近年收集的新資料和產生的新觀點均囊括其中。
2003年以來,我年年承擔北朝考古的發掘項目,或遺址,或墓葬,幾乎每年要在平城遺址呆半年左右,致使本書屢撿屢放,總不成篇。直到去年受公眾考古學之推動,才下了決心,一鼓作氣完成此書。雖說這隻是一本小書,不入方家之眼,然而對我來講,卻比寫考古報告還費心力,知其不可而為之,其中苦樂,難與人言。
解讀虞弘墓實非易事,時隔一千餘年,地跨萬裏之遙,探索來自異域他國的圖像,任重而道遠。為搞清虞弘墓圖像的內涵,10年來,我探討過虞弘墓圖像中的波斯文化因素,也探討過考古資料中的胡騰舞形象、胡商俑與胡商圖,這次還將胡騰舞與胡商的探討收獲,以問答對話形式附於書中,供讀者了解絲綢之路的曆史實況和虞弘墓圖像的文化背景。
“公眾考古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把重要的考古發現介紹給公眾,提高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這是考古人的職責,也是回報社會、惠及民眾的最佳途徑。但要寫好一本書,讓讀者通過遺物、遺跡,感受遠逝的古代文明,卻不是輕鬆的工作,會遇到許多困難。今年夏天,我應邀去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參加博士、碩士研究生答辯期間,與齊東方教授談起本書放不下、寫不好的煩惱。他對公眾考古學抱有濃厚興趣,曾寫過一本《喚醒沉睡的王國:尼雅探秘》,讀者反響很好,書店業已脫銷。他非常理解我的心情,不僅鼓勵我堅持下去,完成此書,還答允為本書寫序,致使本書盡快殺青。
深感自慰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家人和國內外許多友人的鼓勵幫助,如巫鴻、蔣人和、許傑、司美茵、王每心、稻垣肇、山本忠尚、小田木、宋建忠、王鐵英、周立、柳孺雁、張建林、邢福來、程林泉、楊軍凱、宋馨、劉鎖祥、趙瑞民、常一民、楊清越、秦豔蘭、劉衛紅、張麗等,他(她)們或為我提供照片,查找資料,或題字惠賜,或協辦委托,審稿校對等。牛津大學副校長羅森教授,今夏暑假在山西考察,得知我需要大英博物館幾幅照片,還沒有照片和委托書,回去很快幫我聯係,給我寄來。此外,特別感謝北嶽文藝出版社的王靈善社長,他熱情約稿、認真審讀、親自盯版,令我深受感動。對以上朋友,難以一一麵謝,謹記於此,表達敬謝之意。
今年多雪,正月裏就有一場難以忘懷的雪。立冬剛過,又遇一場幾十年罕見的大雪,漫天瓊玉,狂舞疾飄,積雪逾尺。經過大雪裝扮,現代城市失去了平日的豔色和喧囂,似乎與古代拉近了距離。望著銀裝素裹的大千世界,心裏有一種說不清的觸動和感懷,思索良久,思路漸漸清晰,凝結為一個希望,望本書成為連接今古的文化橋梁,引導讀者穿越時空,返歸古代,與古人對話。
張慶捷
記於己醜立冬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