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機返回後,卸掉了大鐵犁,換上了旋耕機,這玩意在農村一般被成為“撓(na)子”,為了安全,機械工程師又在旋耕機的上麵加了一個半圓形的防護板,防止有人或者孩站在上麵的時候,被那一個個猙獰的鐵刀劃傷。(記得時候,這個東西剛在鄉裏出現的那幾年,許多人為了能把地撓的深一些,就站在上麵增加重量,因此出了許多的事故,不傷殘的,死的就有兩個)
農機站的工作人員,又從旁邊拿出了兩條三角帶,一端連接在拖拉機動機多出的兩圈轉輪上,另一端連接在旋耕機的驅動輪上,拖拉機司機動後,帶著後麵旋轉著的旋耕機進入了荒地,而後旋耕機插進了荒地裏,拖拉機也毫不費勁的拖著跑了起來,在一群人驚歎聲中轉了一圈。
再然後卸掉了旋耕機,由農技站的工作人員換上了多功能播種機,能種植麥,大豆,玉米,當然,花生、棉花、水稻這三樣肯定不行,花生不價格問題,它生長的方式也不適合機種,棉花種子太輕,並且不適合種植的太密集,水稻用的是插秧機。
為了實驗效果,安排了半袋子麥,半袋子大豆,半袋子玉米,三輛拖拉機一同動,拉著播種機不快不慢的勻前行了二十米。
後麵安排的工作人員立刻扒開土壤,露出了裏麵均勻分布的種子,而後新聞記者們又是一番搶著拍攝。
走完播種的環節,下麵就是收割了。
多功能收割機,這是研究院新研製的多功能農用機械,先呢,是可以收割成熟的麥子、大豆、玉米,秸稈打捆,糧食裝袋,多出的穀皮會分類打包,因為現在還是春季,沒辦法演示,楊大利也隻好站在機械旁邊講解了,不過因為前麵三個機械起了個好的開始,即使後麵的人對這個沒有演示的機械半信半疑,但也關注了起來。
拖拉機兩千元一台,其他機械兩百元一台,一塊打包購買,可以享受兩千五的待遇,當然如果自己錢不夠,也可以跟親戚朋友鄰居一塊合夥買,但是有一點,必須需要身份證明,簽訂購買合同,隻限一輛,禁止再銷售,農技站可以回收機械,看新舊程度由大利建造機械公司定價。
從上午十點,一直忙活到下午三點,訂單到是沒有收到多少,但楊大利並不擔心機械賣不出去,雖然這個年代的人們幾乎沒有存款,但想來一個村子或者一個鎮子都會有一兩個購買的,全國有多少鄉鎮,想來也是個文數字吧。
銷售儀式結束後,本來楊大利讓老6安排了酒宴,想請鎮長和書記還有農機站站長一塊吃飯,但看到三個人圍著興奮的打轉的樣子,隻是讓老6委婉的問了問,被推脫後,也沒再去請。不禁讓楊大利感歎,這個年代的人,是那麼的愛崗敬業。
老6和老張現在都十分的忙碌,一個在招呼新聞記者,一個在查看訂單準備機械出庫。
楊大利讓司機把自己送回了酒店,而準備休息一晚再乘坐飛機前往哈市,再倒火車返回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