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亞艦隊的武器和動力係統已經完成了更新換代,核動力爐更改成了暗物質引擎。
並從太空中,使用能量汲取設備,吸收並壓縮了大量暗能量儲備塊,存放在各個戰艦上支撐鐵幕的消耗,已備不時之需。
暗物質引擎在日常消耗中幾乎為零,比如空間站,可以依照著十分之一的光永久的行駛,在進行主炮攻擊時,可以再開啟一架引擎。隻要引擎轉換暗能量的效率能夠供應上使用,就完全不需要為能量愁。
可當開啟高消耗的鐵幕時,就需要額外的暗能量了,因此暗能量儲備塊就起了作用。
鷹鎂外太空的監控衛星早在宣戰的那一刻被北亞的空間站所擊毀,但斯西法聯盟卻有著自己的特殊手段進行對地球的監控。
當看到北亞和華國聯軍攻占澳洲的時候,歐洲戰場已經吹起了戰爭的號角。
而維拉迪摩艦隊也與鷹國艦隊碰到了一起。
新式科技的應用,相應的也改變了戰爭的姿態,不再是之前的視距作戰,因為導彈在新型防禦係統的作用下,完全失去了作用。
就像太空戰一樣,能量束持續的傷害,能量衝擊波不斷地衝擊,直到破開敵方的防禦係統,才能摧毀敵人的戰艦。
因此,海軍主將如何指揮自己的艦隊集火,並快摧毀敵人的指揮係統,才是戰爭的關鍵。
一艘艘戰艦在級引擎的作用下,幾乎要飛離海麵,而型的激流aV以及突襲驅逐艦,已經在反重力裝置下飛了起來。
而雙方的大型航母幾乎成為了累贅,除了能夠提供空中火力支援,幾乎退出了戰鬥序列,因為並不像華國級航母一樣不但輕盈,還有著強力的火力係統,因此根本無法參與快進攻。
最吃香的莫過於戰列艦,雖然笨重,但火力威猛,在大型離子推進器和反重力裝置下,輕輕的浮在海麵上。
而所有的戰艦航行度,現在都已經過了節,又或者,飛起來的這些戰艦,已經可以使用馬赫來表示度了。
雙方還未在敵方視野中出現,就開啟了防禦係統。
“吱吱···”
鷹國戰艦的四周像似開啟了群傷的電波,不論是海麵,還是空中,又或是水下,四處蕩漾著一種波紋,猶如電磁立場,卻有些不同,每艘戰艦的中央,都豎立著一塊菱形的晶體,出一道道為不可查的光芒。
而隨著航行前進,海中的一些水生物更是被電波擊打的粉碎,但下麵的海水,卻沒有任何的異樣。
維拉迪摩穿著機械裝甲看著遠方的海麵,按動了開啟防禦係統的按鈕。
然後密密麻麻的艦隻全都套上了一層透明的波紋,猶如一個個鵝蛋,或躺,或立。
“航空軍團、激流突襲!!”
在能量化武器後,原本隻能用來救援的激流,已經成為了海戰主力,不過,在海麵和空中已經見不到他們的蹤影。
空中的阿波羅帶著鐵幕在隊長的帶領下,撲向了鷹國的空中主力。
而水下,則是劃過一道道因高行駛產生的水紋,激流頂著一道道產生的真空泡,迅襲向了鷹國的水下軍團。
而水麵上,戰艦上的電磁動能炮也開始調整炮口,一枚枚金屬彈安放在了電磁推進器中。
北亞的火力有優勢,也有弱點。
優勢是強的動能產生的衝撞,完全越了能量衝擊的威力,通過大口徑的電磁炮射的金屬彈,幾乎可以一炮就能拉枯摧朽般撕開敵人的防禦係統,而缺點便是需要安放金屬彈,沒有辦法做到持續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