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軍民對日寇轟炸的堅毅鬥爭精神不僅鼓舞了全國軍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和決心,而且博得了國際讚譽,在國際上樹立了堅韌不拔、愈炸愈奮的形象。在空襲連綿中,駐重慶的各國新聞單位都對中國抗戰進程和“重慶精神”向全世界作了宣傳報道,許多來渝國際友人回國後宣傳介紹了重慶的反轟炸鬥爭,使世界逐漸了解了重慶和中國,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大大提高了重慶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使重慶由一個僻處內陸腹地的中等城市一躍而成為與倫敦、華盛頓、莫斯科三大城市並駕齊驅的國際名城。
1939年8月,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到重慶訪問。這是抗戰爆發以來首次來華訪問的外國政黨首腦,也是重慶國際地位日隆的象征。重慶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蔣介石和尼赫魯會談的那一天,困遭日機反複轟炸,會談過程中會談者曾三度避入防空洞。尼赫魯在重慶還會見了博古、林伯渠、吳玉章等中共領導人。尼赫魯對重慶的訪問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我想不到有任何不幸的命運能夠摧毀這個有古老曆史而現在又很年輕的民族的精神。
國際社會輿論普遍譴責日機轟炸重慶,並對重慶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國際反侵略運動各國分會紛紛譴責日機對重慶人民的濫炸,宣傳重慶軍民的反轟炸鬥爭。英、美政府對日機轟炸重慶及其駐華使館等在華利益受損提出嚴重抗議。1940年8月,美國國務卿赫爾在接見新聞記者時,向記者敘述了重慶被狂炸的慘狀,對日本的狂炸行徑進行了批評。他明確指出:“此種暴行,無論在何處何時發生,均為吾人所衷心譴責。”他對日本轟炸平民表示厭惡,·044·
並表示要對日本實行禁運。
重慶的防空得到國際輿論的普遍好評。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由重慶回國後撰文讚譽重慶防空設備為世界第一:“警報發出後,除中國飛將軍、高射炮隊、防護團體等各就崗位,執行殲滅敵機或減少損害的神聖任務外,市民扶老攜幼,魚貫入洞,仿佛歐美上工廠的情景,解除警報後,魚貫而出,仿佛下工廠的情景。”
重慶人民英勇的反轟炸鬥爭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1939年12月,美國新聞通訊社記者楊格訪問重慶返香港時發表講話,讚揚“重慶一切,均充滿生氣,與東京之萎靡不振,實有天壤之別,中國前途甚為光明。”英國《泰晤士報》針對日機狂炸重慶發表《中國英勇抗戰,已蔚為強國,將負恢複遠東繁榮重任》的評論。評論指出:“日本飛機最近狂炸重慶,對於戰局方麵,實無絲毫影響。中國人民過去曾倍嚐痛苦且於忍耐力持久力方麵,更具悠久之傳統,決不因任何形式之脅迫而放棄其抗戰建國之目的。目前全世界任何地域,對於最後勝利信念之堅,恐無出中國之右者。”
1941年11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發表演講,對重慶人民的反轟炸鬥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兒的斷瓦殘垣,我們無庸掩飾,不過重慶人和英國人一樣,滿不在乎,炸毀的地方,他們已大半的從[重]新建設起來了。實在說,對於他們的斷瓦殘垣,我們感到驕傲,因為它們是為爭取自由而付出的代價,同時它的存在也象征我們願意付此代價的符號。實在談起來,在重慶若是住在一間完整的屋子,幾乎是一種極壞的享受,這裏對於像完整的屋子等等並不重視,這些差得太遠,這裏所重視的以及中國人民所具有的顯明的美點,是勇敢的心和不能破碎的精神。並不是所有遠東的炸彈足以挫折中國人民的精神。……他們和英國人民一樣,以不可動搖的堅毅和永久的愉快來接受這些炸彈,每個炸彈帶來的爆炸、死亡、毀壞和廢墟,看起來使他們的團結越密切,使他們一貫到底的決心越堅固。”1942年6月15日,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對英國民眾發表廣播演說,盛讚重慶的偉大:“自日本開始進侵中國,迄今已有五載……中國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國不屈不撓的意誌和決心之重慶,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一名詞。為各自由民族而言,重慶乃聯合國家所有振奮之精神之象征;為獨裁者而言,重慶乃若幹民眾甘冒危險忍受痛苦不接受侵略之束縛之象征。……例如餘可提及日機故意轟炸各大學,然此等轟炸並未達到其預想之效果,中國學生於臨時之大學,繼續攻讀不輟。吾人於親眼獲睹此等艱苦之餘,實感無限欣慰。此乃中國前途最佳保證。重慶之民氣仍極高漲,斜枕於揚子江上的重慶城,到處斷垣殘壁,然附近山丘與河流,均經開發,市民亦孜孜不倦,使一切生活照常進行。在空襲警報網及防空洞方麵,重慶直可與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較而無愧色,重慶之應成為世界理想中之一項事物,實無足異。”羅斯福總統曾致書重慶市民,對重慶市民在反轟炸鬥爭中的堅毅精神給予了高度讚頌:“餘茲代表美利堅合眾國人民,敬致此卷軸於重慶市民,以表示吾人對貴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之讚頌。遠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襲恐怖之前,貴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轟炸之下,堅毅鎮定,屹立不撓。此種光榮之態度,足證堅強擁護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絕非暴力主義所能損害於毫末。君等擁護自由之忠誠,將使後代人民衷心感謝而永垂不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