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嘉陵接到通知去接盧甸回家。她去了,沒想到一見麵,盧甸問:“你貴姓?”
“我是李嘉陵呀!”她很吃驚,幾乎湧出眼淚。
他不再回答,回到家裏,連母親也不認識。聽到李嘉陵說“你回家了”,他應也不應,隻是四下仔細瞧,他甚至懷疑李嘉陵是派來監視他的。晚上給他盛飯,他站起來連聲說:“謝謝你。”白天給他一些書看,晚上李嘉陵回到家中,他趕緊站起來,說:“你分配的任務,我完成了。”
李嘉陵無言以對,隻有把痛苦壓在心裏。待病情稍稍好轉,“文革”的風暴又將盧甸轉到了一個名叫919糧油的農場。李嘉陵多想陪他一起生活,然而沒被允許,隻能從別人的嘴裏,打聽丈夫的情況。
盧甸又病倒了,住進醫院,李嘉陵又來到他的身旁,陪他住院,坐在凳子上睡覺,半年就這麼過來了。李嘉陵學會了打針,學會了一切照顧這樣的病人所該學的東西。她是妻子,也是一個盡職的護士,而且,從不會有這樣盡職的護士。
同病房的其他人死了,盧甸卻活著出院了,雖然落下了半身不遂。李嘉陵像教小孩一樣,又教起盧甸講話,使他慢慢恢複了記憶。
(摘編自《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李輝/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標:“國民黨軍一級上將”在台灣的最後結局
陳誠:最忙碌的“副總統”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在蔣介石心目中,他是民國第一能臣。
1949年1月,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在宣布自己下野前,任命早已到台的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取代已經得罪了台灣民眾的陳儀,為國民黨潰退到台灣做好了準備。
陳誠一邊鎮壓“反憲法、反政府、反美國”的學運,一邊以40萬兩黃金作為儲備,進行台灣的“幣製改革”。與此同時,他還得收拾殘局,安頓敗兵。無論在基隆港,還是高雄港,港口都布滿荷槍實彈的憲兵,從大陸退到台灣的老兵必須先繳械,他們心裏很不舒服,可也奈何不得。陳誠對這些老兵實行集中管訓,一共撤銷了10多個兵團司令部、30餘個軍部,並裁了7個軍事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國民黨200餘萬軍政潰敗人員退到台灣可能引起的社會動蕩。
1954年,陳誠被蔣介石提名“副總統”後,春風得意,滿麵笑容。在記者會上,他在自己的桌前放了一張白紙,上麵寫道:“追隨總統,善盡職守”,算是他的“競選口號”,以此回報蔣介石的恩寵。
1961年底,陳誠代蔣訪美,與美國總統肯尼迪、副總統詹森會麵,可謂風光無限,達到他個人事業的頂峰。
1965年,陳誠因肝病在台北榮軍醫院去世,享年68歲。台北市殯儀館內花圈、挽聯無數,最突出是蔣介石的挽聯,蔣介石的挽聯可謂具實而寫,有感而發。
太平洋那邊的冷戰盟主美國驚聞陳誠去世,派出副總統尼克鬆到台灣出席喪禮。曆史總是給人意外,這位陳誠的老朋友尼克鬆,擔任美國副總統期間曾兩度訪問台灣,幾年後卻成為打破中美堅冰,踏上中國大陸的首位美國總統。
白崇禧:台灣回教協會“理事長”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於廣西桂林的一個回族家庭。與桂係頭號人物李宗仁同鄉,關係極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加入桂軍,逐漸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幹。在北伐戰爭中,白崇禧指揮了著名的汀泗橋戰役,成為北伐名將。
抗戰時,白崇禧參與指揮了武漢保衛戰。據李宗仁之秘書程思遠回憶,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抗戰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向蔣介石轉述,蔣介石也十分讚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周恩來的同意,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
白崇禧非黃埔係將領,處處與蔣介石離心離德。他數次支持李宗仁反蔣,最露骨的一次是李宗仁出任代總統前夕,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打得難解難分之時。當時,白崇禧正駐防華中,坐鎮武漢,掌控著三四十萬能戰之兵,卻不肯在戰爭的天平上朝國民黨軍一方增加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