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的最高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方法。中國的曆代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都極其重視自己的軍隊,而精銳的軍隊便可堪稱勁旅。
孫武的吳軍、吳起的武卒、白起的秦軍、項羽的楚軍、霍去病的漢騎兵、沈慶之的南梁軍、嶽家軍、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戚繼光的戚家軍、曾國藩的湘軍都驍勇善戰、戰功赫赫,並稱中國曆史上傑出的十大勁旅。
(一)一代兵聖—孫武
公元前551年,山東曲阜誕生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十六年後,山東廣饒又誕生了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山東文武兩聖人”之一的“武聖”—孫武。孫武也就是孫子,字長卿,齊國人,後人又尊稱其為孫武子。
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於創見,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又因其生在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所以特別喜歡軍事。每當祖父、父親從朝中回到家裏,年幼的孫武總是纏著他們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祖輩精通軍事,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小孫武就喜歡拿著寫滿字的竹簡翻看,邊看邊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請教家裏聘的老師,或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麼?戎是什麼?”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寄托,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也愣住了,一時答不出來。
孫武接著說:“隻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長到8歲,被送到當時的學校接受係統的基礎知識教育。在所有的課程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射”和“禦”。因為“射”和“禦”是戰場拚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
齊國自古就有“尚武”之風,齊人的祖先就以善射遠近聞名。受尚武思想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禦”,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禦”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於是孫武刻苦練習,對“射”和“禦”這兩門科目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他就成了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但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因為他誌不在小,年少的心中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像他的祖父、叔父一樣,成為一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時光荏苒,二十年後,這位少年果然成為春秋時期的一代兵聖。
(二)孫武出山
公元前512年,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即位已三年,此時吳國國內穩定,儲備充足,軍隊精悍,戰事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闔閭為圖霸業,準備向西進兵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一位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建議吳王說,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選一位神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接下來,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此時的孫武正在吳國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過,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什麼大本事,也就沒往心裏去。伍子胥便反複推薦,僅一個早晨就推薦了七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