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有平原城和山城之分,早期多山城,其後有平原城,旁側山上設山城,例如集安縣平原的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山城中以五女山城年代較早,遺址位於桓仁縣東北7公裏的五女山上,下臨渾江。現存城址有金縣大和尚山山城、蓋縣高麗城山城(建安城)、遼陽燕州城山城(白岩城)、撫順高爾山山城(新城)、西豐城子山山城、鳳城鳳凰山山城(烏骨城)、柳河羅通山城、吉林市龍潭山山城等,都是因山勢疊石成牆,或設有角樓、垛台、女牆,有的還築有外城,城內有池塘、水泉和建築。5世紀時高句麗占有遼東郡治襄平(遼陽),改稱遼東城。形成了高句麗由都城、平原城、山城組成的城郭體係。
墓葬有石墓和土墓兩類,多分布在富爾江、渾江、鴨綠江一帶,以桓仁集安最集中。在集安墓群中,矗立著著名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於414年為其父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樹立的墓碑。
四、渤海國遺址
渤海國(698~926年),是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民族政權。698年,大祚榮建立靺鞨國,自號震國王。從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享有自治權的羈縻州。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複遷上京龍泉府。926年為遼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曆時229年。
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的渤海國曆史遺跡有敦化六頂山渤海古墓群、和龍龍頭山渤海古墓群、敦化敖東城、和龍市西古城、圖們市城子山山城、琿春市八連城、敦化市的城山子山城、琿春市薩其城、龍井市龍岩墓群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址是敦化六頂山渤海古墓群。
敦化六頂山渤海古墓群位於敦化市區南5公裏牡丹江右岸六頂山南坡山坳。唐代渤海國前期王族塋地。六頂山東西走向,有起伏相連的山峰6座,最高峰標高603米,由此向東南伸出一山岔,山岔兩側皆為墓地,共有石室封土墓80餘座。1948年清理貞惠公主(第三代王大欽藏次女)墓,出土有陶器、玉璧、鎏金銅飾件和墓碑。碑刻於公元780年。碑文證明渤海國使用漢字,流行駢體文,嫻習書法。同時出土的石獅2尊,造型雄渾。
五、遼金時代的遺址
因為金代沿用遼代建立的城,因此很難區分遼城與金城,所以統稱為遼金古城。
比較有名的遼金古城是延吉市城子山山城、琿春市斐優城遺址、和龍市東古城遺址、安圖縣萬寶古城遺址、汪青縣羅子溝山城遺址等。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延吉市城子山山城。
城子山山城在延吉市東城子山上。為築於山頂平地上的一座石頭城。從城牆的修築方法和出土文物分析,城子山山城可能始見於高句麗,後來由渤海、遼金、東夏國沿用,到了東夏國時期成了行都南京的治所。東夏(1215~1233年)是由蒲鮮萬奴在遼東建立的割據政權。國號大真,改元天泰。1233年蒙古軍攻破山城,生擒蒲鮮萬奴,東夏遂亡。城周6700米,城內保存有建築遺址和排列有序的礎石。
六、明清時期的遺址
延邊州還有許多明清時期遺址。明代時曾在延邊境內設20多個羈縻衛,絕大多數是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立的。現在發現多處衛所址,其中位於琿春市英安鄉英義城的衛所址具有代表性。
清代的遺址大部分是為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保衛邊疆而建造的炮台、石刻、石碑及銅柱台基。如琿春市的東炮台遺址、西炮台遺址、龍虎石刻、銅柱台基等。
七、革命曆史遺跡
(一)青山裏抗日大捷紀念碑與鳳梧洞戰鬥紀念地
青山裏大捷紀念碑是延邊各族人民為紀念青山裏大捷及在戰鬥中犧牲的先烈和“庚申年大討伐”中的遇難同胞,於2001年8月31日青山裏大捷81周年時建成的。紀念碑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青山裏。1920年10月21日至26日,金佐鎮與洪範圖領導的抗日部隊在青山裏等地的戰役中,共消滅敵人近千人,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