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朝鮮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4)(1 / 2)

東北的朝鮮人部隊,全部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的序列以後,由於朝鮮方麵的需要,許多朝鮮高級幹部,先後都返回朝鮮。朝鮮獨立同盟,也改編為民主同盟。東北境內廣大朝鮮民眾,擁護中國共產黨,分到土地,開始自覺地成為中國籍的朝鮮族。據資料統計,1947年東北境內朝鮮族人口為110萬。

朝鮮族人口占80%以上的東滿延邊,共產黨的群眾基礎非常好。建黨組織以來,由於抗聯和反日組織一直在東滿活動,所以共產黨始終活在廣大朝鮮民眾的心目中。日本投降後,黨組織迅速恢複起來,據1947年的統計,延邊2057名黨員總數中就有1120名為朝鮮族黨員,占半數以上。1948年,延邊3175名黨員中朝鮮族黨員數達到2579名,占80%。所以,朝鮮族軍民迅速成為剛剛步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最堅實可靠的力量,延邊等朝鮮族集聚區,也成為共產黨最可靠的後方之一。

1946年,以美式裝備武裝的國民黨軍步步逼近,4月份在四平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激戰。為了配合我軍四平戰鬥,北滿和東滿的各部隊,趁蘇軍撤軍時機一舉攻占了哈爾濱和長春。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策反了國民黨哈爾濱占領軍內部的朝鮮人部隊起義,又組織了一批朝鮮工人暴動,裏應外合,配合民主聯軍迅速解放哈爾濱。與此同時,爭奪長春的拉鋸戰也激烈進行著,以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主力編成的東滿朝鮮團,編入賀慶積的東南縱隊與曹裏懷的東北縱隊、楊國夫的西南縱隊合力進攻長春。朝鮮團血戰長春,團長樸落權、副團長高生鎬先後犧牲,但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戰鬥,最終與兄弟部隊一起,攻克了偽滿中央銀行敵總指揮部,取得長春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由於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民主聯軍主力血戰四平1個多月後,撤離四平,又撤出長春、吉林,退到鬆花江以北的北滿和東滿,中共吉林省委和政府也遷到延吉。朝鮮族人口占80%的延邊,成為了東滿政治、經濟、軍事指揮中心。

四保臨江時期,南滿的李紅光支隊改編為獨立四師,配合東北民主聯軍主力三縱、四縱艱苦作戰。他們保護政府機構和群眾,拔除敵人據點,分散敵人兵力,成功擊退敵人,並於1947年3月在三縱八師二十二團的幫助下解放輝南縣城。此次戰鬥中,朝鮮族烈士趙星鬥以身爆破敵人碉堡,成為獨立四師第一個舍生忘死的爆破英雄。

為了保衛東滿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戰。以朝鮮族官兵為主的東滿獨立第一師、東滿獨立三團和獨立六團,以及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改編的七十二團,在吉林、長春周圍展開艱苦的遊擊戰和持久戰,始終牽製著國民黨六十軍主力,為東北民主聯軍大規模反擊作出了貢獻。

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開展大規模的反擊戰,發動夏季、秋季、冬季攻勢。廣大朝鮮族人民積極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的同時,紛紛把子女送到部隊參軍。據統計,解放戰爭期間有63000多名朝鮮族青壯年參軍,等於每17名朝鮮族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參軍。其中延邊5個縣就有34855人參軍,占延邊參軍總數的85%。

1947年9月10日,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當中,朝鮮族官兵最多的第十縱隊正式編成。北滿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大量輸送的朝鮮族官兵,編入十縱二十八師;舒蘭、永吉、榆樹、蛟河等地朝鮮族保安隊編入十縱二十九師;朝鮮族官兵占一半的東滿獨立師,編成十縱三〇師。

1948年初,大部分朝鮮族官兵組成的東滿獨立三團、六團和七十一團,在九台合編為獨立六師;1948年4月,吉南七十三團1700名朝鮮族官兵和鬆江軍區第八團、牡丹江軍區第十四團的2200名朝鮮族官兵,合編為獨立十一師。

東北國共兩黨的軍隊在遼西大決戰中,獨立六師和獨立十一師與其他幾個獨立師一起,激戰吉林、長春地區,並圍困長春,最終解放了長春。第十縱隊激戰黑山、大虎山,成功阻擊廖耀湘兵團,為保障遼西大殲滅戰,作出不朽的功績。其中十縱二十八師的朝鮮族班長崔成傑,斷然斬斷被敵人炮火擊傷的左腿,頑強地與敵人拚殺到最後一刻,被稱為“階級鋼骨”,今天他的事跡在遼沈戰役紀念館展出。一直在沈陽周邊牽製敵人的獨立第四師朝鮮族官兵,迅速南下進攻沈陽,為解放沈陽作出了貢獻。

東北解放後,獨立十一師擔任守備長春的任務,獨立四師衛戍沈陽,獨立六師編入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五六師,入關作戰。

東北解放後,四野幾萬朝鮮族官兵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解放重慶、解放海南島等許多著名戰役。為共和國的成立,作出了許多犧牲,建立了不朽功績。

第四節朝鮮族婦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貢獻

溫婉賢惠的朝鮮族婦女,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她們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英勇奮鬥,為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