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7年(康熙十六年)
清朝廷把長白山和圖們江、鴨綠江北岸千餘裏地區作為清朝發祥地,實行封禁。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5月 烏喇總管穆克登奉清朝廷聖旨,與朝鮮官員一同攀登長白山查邊,立審視碑。自此中朝兩國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嚴密封疆。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清朝在東北的封禁鬆弛,朝鮮貧民開始大批遷入東北邊疆定居。
1860~1870年(鹹豐十年至同治九年)
朝鮮北部連年遭災,朝鮮饑民大批遷入我國東北。
1875年(光緒元年)
通化縣下甸子朝鮮族農民試種水稻成功。
1880~1883年(光緒六年至九年)
安東湯山城縣和鳳城縣沙裏寨、柳河等地開發水田,試種水稻成功。
1881年(光緒七年)
清朝頒布《盛京東邊間曠地開墾條例》,廢止封禁舊例。南崗、琿春東五道溝和黑頂子等地設招墾分局,招民墾荒。
1883年(光緒九年)
9月 清廷與朝鮮簽訂《吉林朝鮮商民貿易地方章程》,在和龍峪設通商局、光霽峪和兩步江設通商局分局,進行貿易往來。章程規定“凡剃發易服,歸化入籍”之朝鮮墾民允許居住,領照升科,並分歸琿春、敦化縣府管轄。
1885年(光緒十一年)
清朝劃圖們江以北長約700裏、寬45裏的地區為朝鮮墾民專墾區,並把3處通商局改為越墾局,兼理朝鮮族墾民事務。
1889年(光緒十五年)
程光弟呈報吉林將軍,獲準開采天寶山銀礦。
1890年(光緒十六年)
圖們江北岸鍾城崴子開始種水稻。
1893年(光緒十九年)
天寶山銀礦升格為半官半商的“琿春天寶山礦務局”。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樸善(朝鮮族)等率領天寶山200多名礦工罷工。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龍井以東海蘭江畔的瑞甸平原和智新大教洞附近試種水稻。
7月 沙俄攻占琿春縣城,入侵延邊。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設延吉廳。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清朝簽訂《東三省事宜條約》,把東北18個城鎮定為商埠地對日開放,琿春是其中之一。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延吉縣智新鄉大教洞朝鮮族農民開掘1308米水渠,灌溉33坰水田。在龍井創辦第一所朝鮮族近代學校“瑞甸書塾”。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8月 日本帝國主義以“間島所屬問題尚未解決”和“保護韓僑”為名,派兵在龍井設“朝鮮統監府間島派出所”,並在延邊各地駐紮憲警。清朝派吉林邊務督辦陳昭常、幫辦吳祿貞率兵至延邊,在局子街設邊務公署,與日交涉。吳祿貞沒收日本偷運的天寶山礦石。朝鮮族與各族人民掀起反日鬥爭。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朝鮮族人民掀起反抗鄉約、牌頭敲詐的鬥爭。在延邊先後建立明東、昌東、光成等講習所,在柳河縣三源浦創辦新興學校,培養反日軍事人才。
1909年(宣統元年)
9月 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清廷簽訂中日《圖們江中韓邊務條款》,日本取得安奉鐵路修築權、撫順與煙台煤礦開采權、吉會鐵路修築權和領事裁判權,並把龍井、頭道溝、局子街、琿春和百草溝定為商埠地,對日本開放。日本把龍井村的“朝鮮統監府間島派出所”改為“日本駐間島總領事館”,並在其餘4個商埠地設領事分館及警察署。李同春等在局子街成立“墾民教育會”,發行《月報》,主張反日,提倡新學。
1910年(宣統二年)
8月 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日本統治的朝鮮人民大批遷入我國東北。
1911年(宣統三年)
5月 延邊龍井發生大火災。
9月 日本以救濟為名,設“龍井救濟會”,進行高利貸剝削。
同年 日本“南滿大興公司”勾結買辦商人,收買天寶山銅礦。
1913年
延邊“墾民教育會”改稱“墾民會”,主張朝鮮族“歸化入籍”,擺脫日本統治,並開展文化啟蒙運動。
1914年
1月 局子街近郊祥發源的群眾結隊到延吉道尹公署,要求懲辦勒索民財之朝鮮族惡霸分子。延邊朝鮮族青年成立“青年親睦會”“大東會”等文化團體,發行《青年》《大雲》等刊物,開展反日文化活動。
1915年
6月 局子街各界人民於北山學堂召開救國儲金會,開展愛國儲金活動和提倡國貨、抵製日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