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無疑是宋朝政壇最為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的知名度不僅在宋朝時候已是舉國皆知,到了現代,經過偉大的世界無產階級領袖列寧一番誇讚,更在國際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現在,對王安石的評價,甚至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大難題。
作為這麼一個響當當的曆史人物,王安石其實早在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前,還在基層做工作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成為北宋政壇上的一個大明星了。史載:時人鹹謂其賢,也就是說,人們普遍認為王安石是個了不得、不得了的大能人。如果當時那個讀書人不認識王安石,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不認識周傑倫一樣,絕對是個土佬冒中的土佬冒。
那麼,作為一個地方官的他是如何走紅政壇的呢?這說起來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當時宋朝的官僚製度十分人性化。考慮到人人都想進中央,規定凡是中進士的人,在第一份工作幹滿三年後,就可以向中央打報告,申請把自己調到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等中央機關,在靠近皇帝的地方謀求發展。別小看這些機關是類似於今天國家圖書館等之類學術性的清水衙門,這裏的工作人員卻負責皇帝的聖旨、詔命等等工作,幾年下來混個臉熟,碰上大領到一高興,沒準就是宰相了。宋朝的宰相就是通過這條路成為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頂級大員的。
幸運的是,王安石先生從小很聰明,記憶力超好,別人是過目不忘,他是“一過目終身不忘”。如此高能,王安石很早就通過了各項考試,於二十二歲那年來了首都開封,參加三年一度的國家大考。這次考試很順利,他一舉中第,因為過於年輕,一時成為京城男人羨慕和女人愛慕的對象。做滿三年第一份工作後,按照慣例,他獲得了進入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的資格。按照他當時二十五歲的年齡,沒準在黃帝身邊帶兩年就在三十歲之前成為宰相。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王安石先生卻出人意料的上書辭謝。他選擇的是到一個邊遠小縣去做縣長,從事基層工作。幹滿三年後,中央再次調他入館,老王同誌還是一口回絕,繼續留在地方不走。如此,一直到他本人四十六歲之前,中央政府多次跑出橄欖枝,都很沒麵子地被他謝絕。這在常人看來是件很奇怪的事,中央的待遇高過地方,發展機會也高過地方,就連居住生活條件也遠遠高於地方。許多地方官留了一輩子口水都去不了中央,而他好像白癡一樣,對中央幾乎沒有熱情,對擺在眼前的升官機會視而不見。他反倒是對地方官情有獨鍾,從縣長一步一步奮鬥,直到混成地級市長一級的太守。這樣的升遷速度相比在中央,簡直就是蝸牛長跑。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想不通,王安石每拒絕一次,就導致知道他的人多一圈。開始隻是幾個人知道,拒絕了二十多年之後,上至皇帝,下至沒考進士的讀書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王安石三個字的。加上他在地方工作的時候認認真真,從不馬虎,每一個工作過的地方都是政績斐然,導致整個開封城都在傳揚他的事跡。他的前輩,像什麼範仲淹、包拯、蘇洵等人無不伸長了脖子,想要見他一麵。那架勢,就跟楊麗娟十分渴望見到劉德華似的。於是,王安石用二十多年時間徹底紅了,火得一塌糊塗。
公元1060年,即宋仁宗嘉佑五年,中央再次向王安石發出了來京的邀請。這次王安石沒有拒絕,在千呼萬喚之中,走向了北宋帝國的權力舞台。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開始了自己人生中最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