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皇帝們都愛亂認親戚,明明姓王姓劉,偏偏說自己和姓張的玉皇大帝是一家,美其名曰“天子”。既然是天的兒子,繼承了神的基因,自然就不會犯錯,所以皇帝們一般從不認錯,即使是殺了親爹的大錯。但是,個別皇帝偶爾也會認錯,寫個檢討書,這倒不是因為他們誠實,否認自己和玉皇大帝有血緣關係,而是他們被逼到了牆角的自救行為。這種檢討書有個官方的說法——罪己詔。據說曆史最早的罪己詔是商朝開國國君商湯同誌寫的,比較出名的說法是“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那麼,罪己詔的作用有多大呢?讓我們來看看唐朝的一份罪己詔,正是這一份百十號字的檢討書挽救了行將滅亡的大唐帝國。
故事的主角叫李適,他的曾爺爺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他的爺爺是斬殺楊國忠、收複長安城的唐肅宗李亨,他的母親是曆史上被假冒次數最多的太後——唐代宗睿真沈皇後,算起來他也是出身名人家庭。然而名人家庭的光環卻沒有帶給他多少幸福,相反,他的人生一直被造反者的陰影籠罩者。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四月十九日,李適出生於長安的皇宮中。他不僅是父親的長子,還是爺爺、時為太子的李亨的長孫,而父親又是爺爺的長子,這意味著他一出生就注定了自己是大唐帝國未來的皇帝。李適的童年正處於唐朝最最繁榮昌盛的時期,當時全國人口一路高漲到六千萬,達到了以前朝代從未有過的高峰。在這種背景下,李適的童年還是蠻幸福的。然而,他的人生剛剛踏入青春發育期,少年時代還沒走完第一步,公元755年,把大唐攪成一鍋大湯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那一年他才十四歲。叛軍先破潼關,再破長安,倉皇出逃的唐明皇老爺子十分狼狽,走時連自己曾經的最愛梅妃都沒帶,隻帶了楊貴妃一個老婆就一路南奔了。當時撇在長安的一幹李姓宗室和女眷十分眾多,其中就包括李適的生母沈氏。從此,他們一個原本幸福的雙親家庭變成了單親家庭,再也沒能團圓過。
李適跟著父親、爺爺一路顛沛,多年間輾轉許多地方,直到父親唐代宗繼位,安史之亂還未平息。戰火中接受洗禮的李適迅速成長,曾被父親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同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並肩與史思明父子展開最後的大決戰,並最終取勝。此後他官拜為尚書令,受賜鐵券。而他的父親唐代宗也不是省油的燈,巧妙借助宦官之間的矛盾,鏟除了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李輔國。外亂平定,宦官集團又被壓製,唐朝貌似迎來了安史之亂後重新崛起的千載良機,但隻是貌似而已。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病逝,李適以皇太子身份接任皇位,是為唐德宗。初登大寶的李適回想自己失去的母愛、少年時期的顛沛之苦,決心大幹一場,重整大唐帝國的雄風。他在政治上實施多項改革,雷厲風行,大有老祖宗唐太宗的風骨。然而,這時的唐朝早已陰陽失調多年,是唐明皇、李林輔、楊國忠、安祿山、李輔國等多位破壞天才嘔心瀝血的結果,一兩盒偉哥也就治治本,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李適的措施看似果敢,但也隻是下了一兩盒偉哥而已。而且,他本人又是個摳門鬼,最終導致了他的一片雄心變成了灰心。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和當時地方藩鎮勢力的膨脹又很大關係。李適對症下藥,在政治上做了一些調動作後,把注意力轉向了削藩,企圖把藩鎮頭腦——節度使們手裏的權力收回到中央。時機很快送上了門。自安史之亂後,地方上的節度使們很多成了土皇帝,漸漸的,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領地傳給子孫成了不成文的規矩,連中央都不能幹涉。李適決定改掉節度使們的臭毛病,讓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皇帝。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北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死去,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成德鎮的土地和權力。李適一口回絕,堅決要自己任命新的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