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法國國王曾是康熙的超級粉絲(1 / 2)

十七世紀盛產兩樣東西:偉人和改革。偉人中,英國的護國主克倫威爾、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等人無一不是稱雄史書的響當當人物;改革中,英國的資本主義改造影響了世界整整三百年,俄羅斯的大變革則讓一個歐洲二流國家一躍為一流強國。在這些偉人中,三個人的名字無疑是最響亮的,他們就是中國的康熙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這三人都是本國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人物,也是世界一致公認的重量級人物。接下來就有一個問題,三人中到底誰最強呢?先說彼得大帝和康熙大帝,兩人之間最重要的一次對話就是雅克薩之戰和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戰場上,康熙大帝禦駕親征打敗了俄國人,簽字桌上,作為勝利者的康熙大帝迫使俄國人承認中國北部邊陲的神聖和不可侵犯性。所以,康熙大帝無疑勝過了彼得大帝。再說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從十七世紀晚期開始,整個歐洲曾掀起了一股近百年的“中國熱”,所謂上有天堂,下有中國,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路易十四,他本人對康熙大帝的崇拜進而影響了整個歐洲。

如果說治理國家是項技能的話,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都是專家級的人物。同康熙一樣,路易十四也是位少年天子,五歲即位,在位七十二年,是法國曆史上唯一可以與拿破侖齊名的政治家。那麼,路易十四是如何成為康熙的粉絲的呢?這源於一件很有趣的事。路易十四自我評價生平有兩大愛好:花錢和打仗,他通過發動四次大規模對外戰爭,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號稱“陸上強國”。當時,歐洲各國的大使聚餐時座位順序是按國家強弱排列的,教皇因為手握宗教大權,所以教皇國的大使坐第一位,第二位就是法國大使。路易十四自恃在歐洲沒有對手,就把眼光投向了遙遠的中國。1684年,他派遣耶穌會神父白晉作為親善特使到中國,除了講講中法親善之類的客套話,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說服康熙皇帝信封天主教。用宗教征服了康熙,就等於征服了整個中國,征服了中國,就等於征服了東方,加上自己已經征服了大半的西方,路易十四就等於征服了整個世界。其野心之大,比拿破侖有過之而無比及。

路易十四這麼做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他當政之前的法國信仰相對自由,老百姓可以選擇信奉新教或者天主教。思想的不統一必然造成國家的不統一,因此路易十四親政後便下令全民信奉天主教,並通過其他一係列的措施將法國的絕對君主製推向極盛,初步實現了政治、司法和財政和統一(比起中國的封建社會不是一般的落後)。然而,康熙皇帝不是歐洲小國的君主,法國的領土不過是中國的一個四川省而已,法國的曆史在中國晚唐時期才從當時的西法蘭克王國開始第一頁。這樣的一個“小國”君主就想說服康熙皇帝信奉上帝,簡直是癡人說夢。結果,白晉到達中國後刻苦努力了一番,沒有說服康熙皇帝成為上帝的粉絲,自己反而成了康熙的粉絲,他本人對康熙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對路易十四的敬仰。

那麼康熙是如何“征服”白晉的呢?答案隻有四個字:人格魅力。首先是康熙的專業能力——治國,他在自己的著作《康熙帝傳》中這樣向路易十四描述康熙皇帝:兩三年前,陛下派往這位皇帝身邊的耶穌會士,有幸接觸一位以前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他和陛下一樣,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備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在邊陲之地能見到如此英主,確實令人驚訝。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如果說,他治理國家的才能還不如陛下,那麼,恐怕也可以說,他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當中最為聖明的君主。顯然,白晉把康熙才能列在了路易十四的前麵,當時在世的什麼英國安娜女王、俄國彼得大帝與康熙比起來,都是業餘水準。

其次,白晉特別推崇康熙皇帝的人品。《康熙帝傳》中是這樣記述的:他有處理複雜紛繁事務的剛勁毅力,他有製定、指揮、實現宏偉規劃的堅強意誌。他的嗜好和興趣高雅不俗,都很適於帝王的身份。他為人公正,伸張正義,倡導德行,愛護臣民。他具有服從真理的性格以及絕對抑製情欲的克己之心。諸如此類高貴品德,不勝枚舉……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無私,按國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並把這些視為施政中嚴守的信條。因此,從未發生過因徇私情或出於個人利益而反對康熙皇帝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