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節裏,我將為大家介紹一部空前絕後的文藝理論巨著,它就是號稱“文藝理論扛鼎之作,文學批評不朽豐碑”的《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我國文藝批評最權威的典範論著,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劉勰。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文藝原理性的理論專著,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文心”指寫文章的用心,“雕龍”指要把文章寫得如雕繪龍紋一樣精美。全書共10卷,50篇,37000多字,分上、下兩部,各25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包括《原道》《征聖》《宗經》《正緯》《辯騷》等5篇,是全書的綱領和理論基礎,詳細闡述了作者對文學的基本觀點,其核心則是《原道》《征聖》《宗經》等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諸於聖,宗之於經。
第二部分是文體論,包括《明詩》《樂府》《詮賦》《頌讚》《祝盟》《銘箴》《諱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招策》《檄移》《封彈》《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20篇,以“論文序筆”《文心雕龍》書影為中心,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分別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評價。其中在以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明詩》《樂府》《詮賦》等三篇較為重要;在以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三篇較為重要。
第三部分是創作論,包括《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誇飾》《煉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總述》《事類》等19篇,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麵的問題。
第四部分是文藝批評論,包括《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從多方麵對前代的文風和作家的成就進行批評,可稱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
最後一篇《序誌》,在此篇中劉勰敘述了自己寫作的動機、態度和原則。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是什麼?
文學的發展變化,最終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此即《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它認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將文學理論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文學的“通變”理論,要求作家要勇於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隻有不斷的創新,文學創作才會取得不斷的發展。
劉勰是何許人?
劉勰(約465—520年),字彥和,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理論家。祖籍山東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曾擔任過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等官職,頗有清名,深受百姓愛戴。但他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我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的不朽地位。
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劉勰幼年家貧,但他聰明好學,曾在鍾山的南定林寺裏研讀佛書及儒家經典。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5年後書成,受到梁武帝的開國元勳、當時的文壇領袖沈約的大加讚賞,在他的推薦下,《文心雕龍》很快流傳開來,劉勰也因此流芳千古。
大開眼界
在我國,對《文心雕龍》進行研究、注釋、翻譯的著述很多。目前,現存最早寫本是唐寫本殘卷(現藏北京圖書館),最早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元至正本,現在的通行本有清人黃叔琳本,今人範文瀾《文心雕龍注》,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及《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