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敦煌佛教融合儒家思想的文獻觀察
唐代敦煌地區的主要居民是漢人,儒家文化居於強勢地位,外來的佛教必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才能紮根流傳。我們若觀察與唐代敦煌佛教相關的許多敦煌文獻,的確都具體呈現當時佛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內容。
1.唐代敦煌佛教講唱文學中的儒家孝道思想
唐代敦煌的佛教講唱文學,無論是講經文、變文,多有宣揚孝道思想者。
(1)《盂蘭盆經講經文》
《盂蘭盆經》講述目連入地獄拯救母親,免受苦難,和儒家的孝親觀念頗為相合,在中國素來有“佛教孝經”之稱。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有唐代敦煌《盂蘭盆經講經文》,乃是佛教俗講的底本,目連入地獄救母故事流行於敦煌民間,正是唐代敦煌佛教推行孝道思想的具體表現。
(2)《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佛說父母恩重經》的流行,顯示出佛教為了順應中國民情,將孝道思想視為重要的倫理道德觀點。敦煌文書中有晚唐的《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其內容乃是將儒家的倫理觀與佛教的善惡報應說緊密結合。《父母恩重經》在唐代應是廣為流傳,因此能夠深入民間,以俗講的方式來宣揚此經,與儒家思想相合,容易為信徒接受,自然有助於佛教的傳播。
(3)《大目幹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目連緣起》
儒家孝道思想對中晚唐時期的敦煌佛教經變故事,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唐代敦煌變文中,敘說目連曆盡艱辛救母出地獄的故事者,共有三種寫本,分別是《大目幹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目連緣起》,這三種變文都是據《佛說盂蘭盆經》演繹而成。從唐代敦煌目連救母變文的流行現象,可以證明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對當時敦煌佛徒的深厚影響。
(4)《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
敦煌本有唐末五代時圓鑒大師的《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此篇並非隻是宣講佛教教義而已,明顯地旨在讚揚孝道。《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的發現,證明晚唐時已有“二十四孝”的名稱,而且在敦煌地區流行。敦煌佛教在俗講之時,講述大量孝子事跡,借以勸人行孝。由此可見唐代佛教徒宣揚孝道的努力,又可看出在佛教盛行的敦煌地區,仍然會依靠儒家孝道,作為傳播佛教的助力。
2.唐代敦煌佛教歌辭中的孝道思想
唐代敦煌佛教徒所詠唱的歌辭,不乏摘取儒家孝道思想,編入佛曲歌讚之中者。如《新集孝經十八章皇帝感》的歌辭,乃是檃括《孝經》中的經文要義。《父母恩重讚》的讚文,也是佛徒宣揚孝道倫理的表現。《孝順樂讚》全篇詠述父母的恩德,極力勸導佛徒信眾要奉行孝道。《十恩德讚》全篇將父母養育之恩分成十個階段,借以歌頌父母之恩來宣揚孝道,勸人必須行孝報恩。《天下行孝十二時》則將孝養父母的行為,分配在一日十二時中,勉勵人每天不忘孝道。
3.唐代敦煌佛教寫經題記中的孝道思想
敦煌的許多佛教寫經,都有題記說明抄經目的,其中有不少是一般信眾或是出家僧尼,為了替父母追亡薦福而寫經者。唐代的敦煌寫經題記中,載明為父母祈福者,約有三十條之多。其中,兼為先亡父母、見存父母寫經祈福者,如S.1515《無量壽觀經》、S.1864《維摩詰經卷下》、S.2624《佛說要行舍身經》、S.2863《觀世音經》、S.4284《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七》、S.4496《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北圖436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單為亡父寫經祈福者,如北圖22《妙法蓮華經卷第二》、S.796《小鈔》等。單為亡母寫經祈福者,如P.2285《佛說父母恩重經》、P.2881《妙法蓮華經卷第一》、上海圖57《妙法蓮華經第六》、S.2157《妙法蓮華經卷第四》、S.4476《佛說父母恩重經一卷》等。由這類寫經數量眾多的情形來看,此種替父母追亡薦福的風尚應是盛極於當時,而且遍及每一個階層。敦煌此類唐代寫經,均是佛教順合民眾遵行的儒家文化,孝道思想深入人心的佐證,可見當時佛徒習染儒家孝道思想,是普遍的社會現象。
4.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孝道題材
北朝早期莫高窟壁畫的內容,大抵為本生、因緣、佛傳故事;晚期則加入傳統的忠君、孝悌、仁愛、父子恩等儒家思想。到了隋唐時代,流行大乘經變,如《彌勒淨土變》、《東方藥師淨土變》、《阿彌陀淨土變》、《法華經變》等,大都繪有金碧輝煌的亭台樓閣,呈現歡樂景象,用以超度亡靈,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遊淨土,永離三途,明顯受到儒家孝道思想的影響,將儒家孝道融入壁畫藝術中。而在唐代的敦煌壁畫中,也經常出現儒家孝養觀念題材。例如唐代莫高窟的《報父母恩重經變圖》有二鋪,一是吐蕃時代的第238窟,一是晚唐第156窟,經變圖的中間圖繪佛陀與聖眾,四周則描寫十月懷胎、分娩成長、長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有關人的一生過程,感念父母劬勞養育之恩,表現儒家的孝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