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國後,契丹一直是北宋的心腹大患。太平興國七年(982),12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後臨朝稱製,正是母寡子弱的時候,宋太宗便想趁此時機大舉北伐。於是他派出了三路兵馬,其中的西路便由潘美、楊業率領,潘美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不過潘美可不像故事中說的是個大奸臣,而是宋初時的一位名將,為人平易近人,處事也十分謹慎。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唯獨沒有削奪潘美的兵權。這倒不是趙匡胤對他格外開恩,隻是因為他每次赴鎮,都把妻兒留在京城,太祖有人質在手,當然不怕他造反了,所以就可以保留兵權了。正因為潘美的謹慎,才使得他雖功高震主,卻能長保平安。
這一次,潘美和楊業出兵北伐,他們出雁門,至寰州(今山西朔縣東),與契丹兵一場惡戰,迫使寰州刺史開城投降。接著,他們又攻下了朔州(今山西朔縣)、應州(今山西應縣)、雲州(今山西大同),捷報頻傳。然而,不久就傳來了宋朝東路軍敗退的消息,而中路軍也已退回境內。西路軍一時間成了契丹軍集中兵力攻擊的對象。而此時,宋太宗令潘美、楊業等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的百姓遷入宋朝境內。還沒等他們行動,蕭太後就親率大軍奪回了寰州。麵對這種形勢,楊業建議不要與契丹直接交鋒,因為他們的任務隻是遷移百姓,同時他詳細地講了如何使餘下的三州百姓安然撤入宋朝境內的方法。但監軍王侁對此卻極力反對,主張直趨寰州與契丹軍交戰,但楊業認為這是必敗之道,王侁一聽,竟譏諷地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今天一反常態,不肯出戰,是不是有別的打算啊?”楊業原本是北漢降將,王侁這番話分明是說他有二心。情急之下,楊業遂請求出戰。臨行前,楊業深知此一去凶多吉少,便對潘美傾訴自己對太宗的忠心,立誓要報答太宗的知遇之恩。接著他遙指陳家穀口(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這次出戰,肯定是要失敗的,你們可以在這裏埋伏步兵,等我打到此處時,步兵齊出,說不定還有救。”潘美依計而行,和王侁率領士兵們在陳家穀口列陣以待。
遼軍那邊一聽說是楊業出兵,哪敢輕敵,於是由耶律斜軫親自迎敵,並把楊業引入了大將蕭撻凜的埋伏圈。楊業再勇,畢竟寡不敵眾,從天明戰到了日落,隻殺得人困馬乏,血染征袍。忽然,他看到了陳家穀口,心中頓生希望。他知道那裏有潘美的伏兵,於是有意放慢速度,誘敵進穀。耶律斜軫正想進穀,猛然醒悟,懷疑穀中有埋伏,但此時士兵們已如潮水般向穀內衝去,蕭撻凜隻得讓耶律斜軫守住穀口,擋住後麵的士兵,他自己率兵衝進了穀口。
滿懷希望的楊業拍馬進了穀,卻發現穀內寂靜無聲,根本沒有宋軍的影子,心裏涼了半截,楊業長歎一聲,淒然地說:“真沒有想到這些人竟如此不講信義,我楊業死不足惜,可這些將士難道也要白白地搭上性命嗎?”於是他準備出穀後由自己引開敵人,讓將士們抄小路去逃生,眾人聽了,十分傷感,忽然有一人問楊業:“元帥,您家裏也有妻兒老小,有什麼話要讓我們帶回去的嗎?”楊業說:“我入宋以來,也沒立什麼功勞,哪能再以家人的事麻煩朝廷!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沒什麼可擔憂的。隻是請你們轉告朝廷,說我楊業有負聖恩,不能再為朝廷出力了。”這番話令將士們熱血奔湧,紛紛要求留下來與楊業同生共死,楊業再三相勸,眾人卻執意跟隨。楊業深知契丹兵瞬息即至,於是他率眾出穀,沿小路向南而去。不料行至狼牙村時,被遼軍包圍。楊業身邊的百餘名將士力戰而死,楊業身負重傷,猶孤身奮戰,最終被擒,絕食而死。
由此看來,楊業的死的確與潘美有關,但潘美也並不是存心要陷害楊業,隻是因為他們在穀中埋伏了很久,不見楊業來,王侁以為楊業已擊退遼兵,便急著去搶功。潘美雖是主帥,卻也不敢得罪監軍,隻得撤出了穀。待聽說楊業兵敗,再返回去救援時,為時已晚。潘美因此被官降三級,王侁則被發配金州(今陝西安康)。
楊業共有七個兒子,其中的一個兒子楊延玉與楊業一同戰死。另外的六個兒子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楊延昭楊六郎,延昭本名延朗,據《宋史》記載,延昭實際上是楊業的長子,而並非行六。延昭智勇善戰,駐守邊防二十餘年,治軍嚴整,身先士卒,在士兵中頗有聲望,契丹人亦聞名喪膽。延昭生有三子,其中文廣頗有乃父之風,在邊境屢立戰功。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被朝廷錄用為官。
早在南宋時,就有人把楊家將編成了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為這個故事增加了不少虛構的人物,增加了諸多鮮活的生動情節,使楊家將成為了忠義的化身。
澶淵之盟
五代時,石敬瑭為做皇帝,向契丹稱兒割地,拱手相送了燕雲十六州的土地,使中原失去了屏障,由此埋下了戰爭的禍端。
早在宋朝建立之前,契丹就已建國,國號遼。宋朝建國以後,每代皇帝都念念不忘要收複燕雲十六州,宋太宗就曾兩次大舉攻遼。而遼朝則因為五代時周世宗曾奪走十六州的瀛州(今河北河間)和莫州(今河北任丘),故而以收複失地為名,不斷南下。就這樣,數十年來,宋遼戰爭不斷。隨著遼朝國力的增強,遼聖宗統和十七年(999年)、十九年(1001)、二十年(1002)、二十一年(1003),遼軍連續南下,宋軍接連失敗,令當時在位的宋真宗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