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宋朝(8)(1 / 2)

朱熹發展了程顥、程頤“無獨必有對”的矛盾觀。認為在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中,都存在著兩兩相對的矛盾。比如“有陰便有陽,有仁便有義,有善便有惡,有動便有靜”。而且對立事物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對立的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克服和鬥爭的關係,它們可以向著相反的方向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了極限,就相互轉化了。這表現了朱熹思想中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提出了格物致知論,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從知識來源上說,應知先行後;從社會效果上看,則應行重知輕。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繼承了北宋張載的元氣本體說和程顥、程頤的思想,提出了人性二元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之理,也就是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這就是“天命之性”。而由於每個人稟受的氣不同,所以就有了善惡、賢愚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這就是“氣質之性”。由此,朱熹又探討了天理人欲的問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不過朱熹並不是倡導無欲,對於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他還是認可的。

同時,程朱理學之所以能被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關鍵在於朱熹把“理”運用到了封建倫理道德之中。具體的體現便是“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要為臣、子、妻做出表率。這是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來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在封建社會綱常倫理被奉為永存的最高道德標準。所以,理學思潮的興起,從政治上說,是為適應宋王朝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的需要。朱熹提出的人性說對維護封建統治、強化封建禮教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學術思想,在南宋,乃至後來的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強有力的精神支柱。當然,他對“三綱五常”的強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其消極作用也越來越顯露出來。

朱熹是我國曆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不僅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對於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佛學、道教,乃至自然科學,都有所研究。他的著作頗豐,是中國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其中《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朱熹的哲學觀點不僅影響我國封建社會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而且迄今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輝煌的科技

提起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它們是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不過,有一點你可能不清楚,在這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發明都產生於宋代或在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古代的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引鐵的性質和磁石的指向性逐步認識和了解,進而發明了指南針。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麵,特別是航海上。北宋時,指南針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了,人們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曾公亮在《武經總要》中記錄了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方法:用薄鐵葉剪成長二寸、寬五分的魚型,放在炭火中燒至通紅,然後用鐵鉗夾出魚頭,把魚尾對準子位,留在水盆中,用容器密封好。用的時候,把一個水碗平放在沒有風的地方,讓魚在水麵漂浮,魚頭對著的就是午位了。這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是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的。此方法的發明,不僅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是一大貢獻,而且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提到了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即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從而使針帶上磁性。這種摩擦法比地磁法更為簡單、實用。另外,《夢溪筆談》中還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四種裝置磁針的方法以及使用指南針的經驗。南宋時,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保證航船安全,早在北宋末年指南針就已在航海上應用了,行船的人在白天無太陽、夜晚無星月的時候,則憑借指南針正確航行。

火藥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火藥的研究開始於古代的煉丹術,秦漢以後,煉丹家在用硫磺、硝石、木炭等物煉丹製藥的過程中,無意間找到了火藥的配方。那時他們發現這種藥容易爆炸、著火,因此將其稱做“著火的藥”,這就是火藥名稱的由來。不過火藥在煉丹家手中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但到了軍事家手裏就成了一種進攻的武器了。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發明了最原始的火炮。到了宋代,與遼、夏、金戰爭的頻繁,促進了火藥、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使宋代成為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時期。那時,在開封有專門製造火藥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當時研究出來的火藥配方已經和後世的黑火藥配方相當接近。北宋時製造的火器,主要是利用火藥燃燒性能。在箭杆前端綁上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使箭射出,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接著,人們又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發明了“霹靂炮”、“震天雷”。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者守城。靖康元年(1126),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這種殺傷力較大的火炮擊退了金兵的圍攻。《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由此可見,火藥威力是何等的強大。到了南宋,又出現了管狀火器。紹興二年(1132),軍事技術專家陳規守德安時發明了火槍,把火藥裝在竹筒裏,火藥背後紮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筒裏的火藥便會迅速燃燒,產生一股向前的推力,使其飛向敵陣爆炸,這是射擊管狀火器的鼻祖。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突火槍”,這種火器很像現代的步槍。管狀火器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兵器史上的一大轉折,使當時的作戰方法逐漸從冷兵器階段發展到了火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