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明朝(5)(3 / 3)

此外,在宣宗君臣的不斷努力下,明廷還放棄了對安南的連年征戰,使得久經戰亂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穩定發展的環境;對蒙古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談判議和,這幾項對外的措施使明朝邊境安定下來,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國內,宣宗愛惜民力,與民休息,重視農業,力勸農桑,鼓勵墾荒,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商品生產程度也大大提高,手工業得到發展,開辟了許多新的商路,國內外貿易都有所發展;生活的安定,吏治的清明,使農民起義也很少發生。

但是日久,君臣就陶醉在一片太平景象中,而沒有意識到盛世下存在的隱患。特別是宣宗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愛好就是鬥蟋蟀,當時被叫做促織,因此被稱為“促織天子”。宣宗對鬥蟋蟀後來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經常派宦官到各地去選取上好的蟋蟀,鬥蟋蟀也因此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當時蘇州的蟋蟀品質特別好,宣宗特意敕令蘇州知府況鍾協助太監采辦一千隻蟋蟀。上命下達,就攤派到當地的百姓的頭上,弄得家家雞犬不寧。據說當地一個糧長用一匹馬換得了一隻好蟋蟀,準備獻給皇帝,不料妻妾在觀看時不小心讓蟋蟀跑掉了。妻妾自知闖禍自殺了,糧長見家破人亡自己也上吊了。清代的蒲鬆齡根據這個故事情節,寫成了《聊齋誌異》中著名的《促織》一文。

土木之變

明初專製主義集權的發展,使皇帝的權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這也為大權旁落、政治腐敗埋下了禍根。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以及仁宗、宣宗都是很勤政的皇帝,在他們的親臨統治下,內閣大學士和司禮監太監隻是扮演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角色,而且內閣與宦官相互牽製,相輔為用。但到明中葉,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等長期不理朝政,於是宦官專政、閣臣紛爭交替出現,致使明朝的政治危機日益加深。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曆史上宦官專權引起國家混亂的教訓,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幹預政事,鐫刻一塊鐵牌放置在宮門,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對宦官控製很嚴。成祖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特別信任身邊的宦官,在他遷都北京以後,就在東安門外設立“東廠”,讓親信太監做東廠提督,專門刺探大臣和百姓當中有沒有謀反嫌疑的人。到了明宣宗的時候,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幫皇帝批閱奏章,這樣,秉筆太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皇帝的代筆人和代言人,這就為後來宦官假借皇權、操縱政務提供了條件。

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的時候讀過書,曾在縣裏當教官,後來因為犯罪,本來該充軍,正好遇到皇宮招太監,就趁機淨身進宮,為宮人們教書,因此被稱為“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很快王振就升為司禮監太監。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幼,敬畏王振,仍稱呼他為“先生”。起先,太後對王振是心存戒備的,並且以他服侍皇帝,致使皇帝起居不規律為由想處死他,後來在英宗的請求下寬免了他。自此,王振處處小心謹慎,盡己之能表現忠心,博得了太後和受命輔政的“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位內閣大臣)的信任。當太後和“三楊”相繼故去或離任後,王振終於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在手裏。朝廷大員誰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被充軍。一些王公貴戚都討王振的好,稱呼他“翁父”,盡顯諂媚醜態。

這個時候,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強大起來,統一蒙古諸部,其首領也先企圖恢複大元天下。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遣兩千使節向明朝政府進獻馬匹,但他謊稱有三千人,以多領賞賜。瓦剌貢使冒領賞賜,原是習以為常的事,王振本來就與瓦剌勾結,每年都接受也先的賄賂,對瓦剌貢使的冒領都加以庇護。但這次王振讓禮部按實際人數給予賞賜,還削減了五分之四的馬價。也先得報後勃然大怒,率領各部,分兵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進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一路兵精將強,大同陷落,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