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明朝(6)(2 / 3)

正統十四年(1499)十月,也先軍攻至北京城下。朱祁鈺命於謙提督各營軍馬。於謙率兵二十二萬列隊於京師九門外,排兵布陣後,將城門全部關閉,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他還傳令,臨陣時,不顧士兵率先逃跑的將領斬首;而士兵先逃脫的,後隊斬前隊。於謙自己則身先士卒,戴盔披甲,巡視指揮,激勵將士們勇敢作戰,保衛首都。十月十日,瓦剌軍進攻德勝門,於謙令石亨帶兵埋伏於民房內,讓少數騎兵誘敵,待瓦剌軍進入埋伏圈後,一聲炮響,伏兵四出,火炮齊發,瓦剌軍人仰馬翻,大敗而歸,也先的弟弟中炮而死,明軍士氣大振。瓦剌軍又先後進攻西直門、彰義門,都受到明軍的堅決抵抗。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但經過五天的戰鬥都被擊敗了。京師居民也起而支援明軍,紛紛爬上屋頂,以磚頭、石塊為武器,鋪天蓋地地投向敵人。同時,居庸關守將羅通利用天氣寒冷,命令在城中灌水結冰,使得進攻的五萬瓦剌軍無法前進,經過七天的戰鬥也被擊退。也先隻得率瓦剌軍西退,沿途大肆搶掠,在昌平焚毀了明朝的長、獻、景三陵,十一月初八,瓦剌軍撤出塞外,北京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也先的軍事進攻沒能達到目的,在於謙的整頓下,明朝的邊疆和京師防禦力量增強,使也先再無隙可乘;而明朝又已另立新君,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貨可居的價值。為了恢複與明朝的貿易交往,也先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將英宗送回北京。景帝擔心自己的皇帝寶座受到威脅,本不希望英宗南歸,但朝中大臣多為英宗舊臣,要求迎歸英宗的呼聲十分高漲。景帝無奈,遣使迎英宗還朝,但迎接禮儀非常簡慢,在東安門舉行授受帝位儀式後,立即把朱祁鎮送入南宮,雖尊英宗為太上皇,實為軟禁。

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景帝繼而盤算著更立太子。因為當時皇太子仍是英宗長子朱見深。這表示朱祁鈺百年之後仍要由英宗之子嗣位,所以朱祁鈺急欲“易儲”,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為了達到目的,景帝先是以加官進爵和優厚的賞賜來拉攏重要的大臣。他加王文、楊善等人太子太保等銜,賜內閣大學士每人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賞賜雖不多,但卻是朱祁鈺的一種試探,而幾位大臣的欣然接受說明他們支持的態度。正在此時,廣西土官黃竑上疏“易儲”。黃竑是廣西潯州守備都指揮,因殺害廣西思明府知府而被捕入獄。為求自救,他派下屬進京上奏請易東宮,討好皇帝。景帝見到這個奏章果然大喜,下令釋放了黃竑,將奏疏發給朝臣討論。大臣們知事已至此,無人能夠反對,王文等人先後簽名同意。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帝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改朱見深為沂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僅僅一年後,朱見濟忽然病死。景帝此時又沒有其他兒子,“再建皇儲”成為當時的敏感話題。景泰五年(1454)五月,禮部郎中章綸、禦史鍾同奏請複立朱見深為太子,並在奏章中肯定了英宗的地位,希望景帝能改變對英宗的做法。景帝震怒,將鍾同、章綸下錦衣衛獄,鍾同不久就於獄中被打死。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也病重。於謙與多數人傾向於複立朱見深,司禮監太監王誠謀立襄王子。但景帝死也不肯放棄皇帝寶座,推說自己隻是偶感寒疾,過幾天就可以上朝。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更立太子和複儲風波,卻誘發了一場陰險的宮廷政變。

這場“南宮複辟”的總導演是徐有貞和石亨。他們看到景帝病勢沉重,趁機秘密謀劃,決定擁立困居南宮的英宗複辟。徐有貞就是那個在北京保衛戰前提議南迂的徐珵。因為南遷之議遭到否定和嘲笑,在之後的官場中混得並不順利。他為了晉升上下打點,後來依附於閣臣陳循,陳循勸他改名,於是將徐珵改為徐有貞。石亨本來因罪削職,在於謙的推薦下才得以重用。石亨為討好於謙,上疏為於謙請功,並推薦於謙之子於冕為千戶,被於謙嚴詞拒絕。石亨因此惱羞成怒,埋怨於謙管束太嚴,反而懷恨於謙。還有太監曹吉祥也因於謙的彈劾而仇恨於謙。三人因共同的仇恨勾結到一起,發動了這場陰謀。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晚,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率兵來到南宮,毀牆破門而入。徐有貞率眾人拜伏在驚恐的英宗麵前,請英宗複辟。在徐有貞等人的攙扶下,英宗入東華門,進奉天殿,此時已近淩晨。群臣正等待景帝上朝,聽見殿中喧嘩,感到有大事發生。這時殿門打開,徐有貞從裏麵走出來,高聲對眾人說:“太上皇複辟了。”群臣先是驚愕,隨即入殿稱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南宮複辟”,或稱“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後改年號為“天順”,廢景帝為郕王,徐有貞、石亨等人都得到加封晉爵,但赤膽忠心的於謙卻被下了大獄。英宗原認為於謙有功,不忍殺害,但徐有貞慫恿說:“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竟以“謀逆”之名將於謙殺害,其家人被發配邊疆充軍。抄家時,於謙家竟清貧到沒有東西可抄。於謙被害的消息傳出後,路人嗟歎,無不認為這是天下第一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