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明朝(13)(2 / 3)

在當時的條件下,外出旅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徐霞客以驚人的毅力和健壯的體魄,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攀懸崖、穿隧洞,風餐露宿,而且不信鬼邪,勇敢無畏。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想考察當地的麻葉洞,消息傳出,轟動了周圍的鄉親,當徐霞客準備下洞時,眾人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圍起來好心地勸他,有人說:“洞中有神龍。”有人說:“洞中有精怪,不會法術的人是不能下去的。”大家都為徐霞客擔心。然而徐霞客毫不畏懼,他從容地脫下衣服,拿著火把下洞探察。他在洞裏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燒完才出來。圍在洞口的百姓看他安全出洞,都十分驚奇,說:“我們等了好久,以為你一定是給妖精吃了呢。”而就此使鄉親們的疑惑和擔心煙消雲散,眾人對徐霞客無不敬佩得五體投地。

曆經三十餘年,徐霞客一路上刨根溯源,足跡遍及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他將所見所聞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後來會集成書,即為《徐霞客遊記》。書中對各地山川源流、地貌、地質、氣候、物產、民俗都作了詳細的探究和廣泛的敘述。特別是其中關於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形)特征的記錄和研究,是世界上有關研究最早的記載,而徐霞客是世界上對岩溶地貌進行大規模考察的第一人,比歐洲人早了200多年。

經世致用

明清易代之際,偌大的明王朝竟如此不堪一擊,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暴中頃刻土崩瓦解。而清朝入關後,為統一全國又進行了近二十年的征戰,社會凋敝,人民困苦。這些無不強烈地刺激著廣大的知識分子。在曆史轉變的進程中,他們開始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探尋天下治亂的根源;他們反對明末浮誇空談的學風,強調實踐、實行、實事,講求“經世致用”,把學術研究的範圍從經學擴展到自然和社會,形成了清初學術界的繁榮風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清初交相輝映的三位著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浙江餘姚人,被學者們尊稱為梨洲先生。他的父親黃尊素,是明末東林黨中的著名人物,天啟年間被魏忠賢閹黨殺害。為替父報仇,十九歲的黃宗羲身藏鐵錐,懷帶狀紙,隻身來到京城為父鳴冤。此時,魏忠賢已死,在審理的廳堂上黃宗羲用錐子猛刺殺父仇人,打得閹黨奸臣遍體鱗傷,他為國除奸的勇敢行為傳遍北京城,他又在大獄門前祭拜父親,哭聲如雷,甚至傳到宮中,當時的崇禎皇帝也為之感動,讚歎他為“忠臣孤子”。

在父親的影響和支持下,黃宗羲從小就好學深思,最討厭寫八股文章,而喜歡看諸子百家的書籍,最愛讀史書。遵照父親的遺命,他拜明末理學大師劉宗周為師,關心時政,主張博古通今,經世致用。崇禎中期,鬮黨勢力圖謀再起,黃宗羲率先作《南都防亂公揭》,揭露閹黨行為,成為士子們與閹黨鬥爭的領袖。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南明弘光政權崩潰,黃宗羲在家鄉招募了數百名弟子,組成“世忠營”,追隨魯王抗擊清軍,魯王政權授他以監察禦史兼職方之職。後來,兵敗返回故裏,閉門不出,專心著述,至死不到清廷為官。

黃宗羲學術研究領域極廣,成就豐富,他一生留下了許多著作,主要有:《南雷文定》、《南雷詩曆》、《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匡廬遊錄》和《思舊錄》等。而他的史學造詣尤其深厚,開創了以史學研究見長的浙東學派。在他66歲時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係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明儒學案》的編纂。他身曆明清易代的風雲變幻,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所以他寫就的《明儒學案》,搜羅極廣,注重論史的方法,強調真實可信,對明代三百年的學術史作了係統的排比,簡明扼要地介紹各家各派200多位學者的言行和學術思想,並加以評論。係統地總結了明代學術的發展脈絡、學派間的師承關係和演變狀況。書成之後,備受學術界推崇,而此書的問世,還在中國史學的百花園中創立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學案體,在中國史學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黃宗羲一生勤奮好學,他具有民主性的政治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眾多的各類著作,也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他是明清之際一位偉大的愛國學者、啟蒙思想家和一位傑出的曆史學家,而這些都是與他勤奮刻苦的讀書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