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隋唐篇(3)(1 / 3)

安祿山叛亂之後,王昌齡離開他在湘西的任所,往東北方向行進,沒有人知道他意欲何往,但我們知道當他走到淮河邊的濠州(今安徽鳳陽)時被當地刺史閭丘曉(閭丘為姓,當代有著名記者閭丘露薇)不明不白地殺害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閭丘曉不久因為貽誤軍機被宰相張稿活活打死,在執行軍令前,閭丘曉苦苦請求饒命,說家裏有父母要照顧,張鎬一句話把他噎了回去:那王昌齡的雙親由誰來養老?

當年王昌齡貶官湘西時,李白正身居揚州,他得到消息後,為這位摯友寫下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名句。麵臨天下大亂的形勢,王昌齡選擇了北上,李白卻決定南下避難,他先到了浙東的剡中地區(今浙江新昌一帶),不久又西上廬山開始了隱居生活,“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在此時寫出的。

安祿山叛軍渡過黃河後,很快攻陷了東都洛陽,接著向西打到了名將哥舒翰鎮守的潼關,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此時正在他身邊擔任掌書記的職務。

756年,由於唐玄宗李隆基強令哥舒翰冒險出擊,潼關失陷,叛軍向長安殺來。李隆基帶領子孫親信倉皇離京奔蜀,不料行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時,軍士嘩變,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迫自縊。同時,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取代父親做了皇帝,這就是曆史上的唐肅宗。

叛軍進入長安之後,一批著名詩人的人生之路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初唐玄宗逃離長安時,將大批官員拋在了危在旦夕的都城。長安城破之後,這些官員在安祿山淫威暴行的恐嚇下,被迫接受了所謂大燕國(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的官職,成了不忠於大唐的貳臣,其中就包括田園詩人的代表人物王維、儲光羲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兼詩人李華。

這時,另一位詩人,一個後來的大詩人,也到了長安,他是在士兵的押解下來的,他就是不幸的杜甫。

亂發之後,身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個幾乎不入品的小官)的杜甫先離京把妻兒家眷從奉先(今陝西蒲城)送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安置下來,路上目睹百姓苦難的杜甫寫出了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後,杜甫獨自一人奔赴靈武去投奔正在那兒指揮平叛戰爭的肅宗皇帝,想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一顆赤子之心,沒想到半路上遇到了叛軍,被押送到長安淪為了階下囚。

田園詩人們被困在了長安城內,邊塞詩人們正在長安之外的土地上為救國勤王而努力。潼關陷落後,哥舒翰被俘,高適僥幸脫身,報國心切的他和杜甫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奔赴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為國效命。高適的文學成就雖然不如杜甫,但命運卻比杜甫幸運得多,他不但順利抵達皇帝身邊,而且他通達仕途的序幕也已在此時悄悄揭開。與高適並稱“高岑”的另一位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這時正在從“平沙萬裏絕人煙”的西域大漠東歸大唐本土勤王護駕的路上,他的回歸為將來的一樁文壇盛事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還發生了這樣一件大事——為了抑製北方的新皇帝李亨,不甘心放權的太上皇李隆基將第八子永王李璘封為四道節度都使,總管江南軍事。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李璘引兵東巡,自長江中遊的江陵順水而下,宣稱要從水路包抄安祿山叛軍,他的出場給一位大詩人帶來了機遇,但更帶來了災難。

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振奮軍隊的士氣,李璘將隱居在廬山,身在江湖、心在廟堂的李白請了出來,李大詩人激情滿懷,揮筆寫下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可惜,詩歌剛剛寫完,唐肅宗李亨派來的軍隊就已把永王李璘打了個落花流水,一敗塗地,因為有些跡象表明李璘打算割據江東自立為帝。

風光了沒幾天的李白現在大難臨頭了,以從逆之罪被關進了大牢。李白在獄中時,曾向已位居淮南節度使的舊友高適寫詩求救,然而,高適卻回詩一首說你李白無權無兵,沒有被救的價值,這就是一個文化大名人在另一個已經成為掌權者的文化人眼中的價值。

順便說一下,高適能夠就任淮南節度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初他準確地給唐肅宗分析了江東的形勢,斷定了永王李璘必敗的結局,所以,如果說永王東巡對於李白是一場噩夢,那麼對於高適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隻可惜這不是他最心儀的邊塞衛國之戰,而是皇室貴族之間的自我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