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天子
唐代宗以多情天子著稱於唐代諸帝,是個頗具幾分浪漫色彩的曆史人物。他的多情表現在各個方麵,可以說是多層次、多方位的。
唐代宗素以寬厚仁孝著稱於世,對於有養育之恩的祖父、父親、舅父等,生前盡孝道,死後永懷念,可謂親情篤厚。
李豫即位後,於廣德二年(764年)立長子李適為皇太子,同時下詔尋找太子生母沈氏。唐代宗在位一十七年,便尋找了失散的妻子一十七年,卻一直沒有下落。多情的李豫始終不相信沈氏已死,臨死都期盼著有夫妻重聚的一天,最終卻是失望。除了遙尊沈氏為後,他一生沒有冊立過其他皇後,中宮的位子永遠為沈珍珠而保留著。
唐代宗李豫與他的兄弟們親密無間,尤其是和異母弟弟建寧王李倓感情甚厚。李倓年紀輕輕就被張皇後和宦官李輔國讒害致死,所以李豫常常懷念這位一起長大的三弟,即位為帝後,先追贈李倓為齊王,後又下詔追賜諡號為承天皇帝。
唐代宗對臣子也是非常寬容的,所以才有了上麵提到的《打金枝》。這出戲是以史實為基礎的: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為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一怒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急不擇言地說:“你倚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還不願意當皇帝呢?”聽了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著回宮告狀。聞聽此言,代宗勸女兒道:“他父親不愛當皇帝是實情,要不然,天下哪裏還姓李!”麵對負荊請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還是把兒子痛打一頓。
縱觀中國曆史,像唐代宗李豫這樣重情重義、溫柔敦厚的皇帝可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所以,雖然他的文治武功、曆史貢獻不是非常突出,但後人還是願意在小說中讚美他,在戲劇中歌唱他,可以說,“情”之一字成就了唐代宗李豫不朽的傳奇人生。
白居易為什麼不說話
唐代詩人李紳是以兩首《憫農》詩流芳後世的,其中一首就是婦孺皆知的《鋤禾》(為了適合兒童閱讀才改成了這個題目),而筆者更欣賞的則是另一首,其中“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二句的警世意義絕對不亞於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深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同誌按理說應該是個生活儉樸的人,然而事實卻大跌後人眼鏡。也許李紳曾經非常節儉樸素,但是他在當了官老爺,特別是淮南節度使(後來又升格為宰相)之後,卻驕奢淫逸起來了。史書記載,李紳為官後,逐漸奢華到一餐耗費千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時代的詩人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對其無不嗤之以鼻,噓之以聲。
筆者以為,史書的記載可能有點誇張,但李紳的奢侈是肯定無疑的,否則韓愈、劉禹錫等大詩人不會就此對他進行批評,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同為大詩人,而且對李紳更熟悉的白居易為什麼在這個事上不說話呢?
白居易和李紳都是新樂府詩派的中堅人物,他倆和這個詩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元稹互相都是很好的朋友,經常你來我往,詩詞唱和。但白居易好像並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真正的好朋友。如果白居易盡到了一個朋友的職責,勸說李紳在生活上由奢入儉,放棄過分奢侈的雞舌宴,那麼,在做人為官這個方麵,李紳留在曆史上的就是知錯能改的正麵形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成了口是心非的反麵教材。可惜的是,麵對李紳的驕奢,白居易由於照顧朋友李紳的麵子或者其他原因最終保持了沉默。
之所以批評白居易不是一個真朋友,還因為他在元稹犯了比李紳更大的錯誤時仍然選擇了“沉默是金”的態度。
元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李紳還要高出半截,他為妻子韋蕙從寫的悼亡詩非常有名,那句眾口相傳、感人至深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也出自他的筆下。但他一生之中的兩大汙點嚴重影響了他在讀者心中的形象,盡管他年輕時是個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的帥哥。
第一個汙點是他對初戀情人(就是《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的生活原型)的始亂終棄,不負責任;第二個汙點則是從當年彈劾誤國宦官的勇士蛻變成了為了升職投靠宦官的肖小之輩。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左拾遺,後得宰相裴垍提拔為監察禦史,出使劍南東川。此時的元稹年少氣盛,以大無畏的精神劾奏不法藩鎮、官員以及他們身後隱藏的宦官,為此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