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炎帝文化在各地的遺存(1 / 2)

陝西寶雞為炎帝故裏,這裏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神農炎帝為首領的薑姓部落就生活在這裏。後來人們為了祭祀炎帝,就在他的出生地修建了炎帝陵。

這裏的炎帝陵位於寶雞渭濱神農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按照“八世炎帝”的說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於此,葬於此,第八世炎帝葬於炎陵。隻按照一世的說法,那麼炎帝隻存在於寶雞。

寶雞的炎帝廟大殿麵闊5間,左廂房裏展出有炎帝的生平及傳說故事,右廂房的牆壁上懸掛有各界人士的題詞。左右兩邊的對聯是:

創始定有人千載歧黃崇炎帝;

流傳安天據八方稼穡念神農。

這充分表達了對炎帝的崇敬之情。正殿麵積400平方米,高12米,為清式廡殿。殿堂正中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莊重慈祥。

殿內兩側牆壁上分別繪有關於炎帝的大型壁畫,分別為常羊育炎、浴聖九龍、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炎帝結盟,講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績。

在殿堂南麵,便是一條筆直的通往後山頂的小道,炎帝陵就在這後山頂上。小道沿山路蜿蜒而上,共有999級台階。

這裏的炎帝陵是個龐大的圓形陵墓,四周鬆柏成林,墓前通道兩邊為曆代帝王塑像。炎帝陵的墓塚周圍用青石砌築,墓碑上刻有“炎帝陵”的字樣。陵後為頌揚炎帝功德的詩詞、楹聯和繪畫作品的碑林。

在山西的高平,也有一座炎帝陵,俗稱“皇墳”。這座炎帝的陵墓,傳說在軒轅氏黃帝時就已經有了。陵後有廟,謂之五穀廟。五穀廟的創建大概在宋代時。

據明朝嘉靖年間的《續修炎帝後妃像增製暖宮記》碑記載:

炎帝神農氏陵廟,曆代相傳,載在祀典,其形勢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內之勝跡。

在1475的《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

神農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裏村前,肇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見存墳塚,木欄繞護,然祠與宮相去凡七百餘步矣。

據高平縣誌記載:

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裏換馬鎮,帝嚐五穀於此,後人思之乃作陵,陵後有廟,春秋供祀,現石桌尚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八世孫朱載堉在《羊頭山新記》一文中寫道:

山之東南曰故關村,村之東二裏曰換馬鎮,鎮東南一裏許有古塚,垣址東西廣六十步,南北袤百步,鬆柏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

廟院內有一柏樹,根周長6米。據此推斷,五穀廟至少有上千年的曆史。

該廟坐北麵南,建築規模宏大,周有城牆,分為上下兩院,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舞台、獻台、山門、南道、正殿。原來廟院內碑石林立,約有四五十通碑。後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

在東廂房的後牆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1161年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後麵有一個甬道可通墓穴,墓內有盞萬年燈,常年不熄。

炎帝陵殿的正殿麵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琉璃脊飾,為元代所建,明代時曾進行過較大維修。屋頂正中脊刹上,正麵刻有“炎帝神農殿”,背麵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