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完全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必須建立和完善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製度和經濟體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通過改革,實行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實行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原理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實踐已經證明,我國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已不再適應現實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充分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必須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必須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
必須維護和保持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麵。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要求進行利益調整、體製轉換和觀念更新。因此,要始終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必須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
必須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改革和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
必須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這是我們的事業勝利前進的根本保證。
江澤民指出,20年來我們取得了偉大勝利,但同我們的遠大目標相比,沒有任何理由自滿。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乘勝前進,不斷進取,直至到達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彼岸,是我們黨崇高的曆史責任。全黨同誌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繼續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要繼續堅韌不拔,奮發有為,全心全意為祖國和人民服務,永遠不辜負人民的期望。1999年盡管學術界還有不同觀點的爭論,但在多數人看來,1999年就是20世紀的最後一年。這一年對中國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年初,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鄧小平理論寫入憲法,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以此為指導,中國政府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以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采取措施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加大扶貧攻堅力度,以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基本利益。
社會主義法製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被載入憲法,反走私鬥爭深入開展。機構改革繼續進行,反腐倡廉工作常抓不懈,以推進黨的自身建設為目的的"三講"教育在全國範圍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全麵展開。黨和政府果斷地處理了邪教組織"法輪功"問題,全國興起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的教育熱潮。
堅持了兩年多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繼續深入。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進入新的階段。年初,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隨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受聘震動全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高等教育改革、高考招生考試製度改革以此為契機全麵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