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未能攻入城中,統帥宗望遂改以議和,以迫使宋廷讓步,他要求宋帝委派大臣前來金軍營帳商議。李綱請求派自己前往,但趙桓既希望李綱領兵抗擊金軍的圍攻,又唯恐他過於剛直強硬,於議和不利,而另派同知樞密院事李悅為談判使臣。李綱勸阻趙桓說:“安危在此一舉,臣恐李悅怯懦而誤國事也。”⑥趙桓不聽,反而授權李悅可以增“歲幣”三五百兩、犒軍費三五百兩,另贈宗望黃金一萬兩及酒果之物。不料宗望卻提出以宋納金犒軍費黃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雜色緞100萬匹、絹帛100萬匹、牛馬騾各1萬頭匹、駝1000頭;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今屬河北)3鎮;尊金帝為伯父;以宋皇室親王、宰相作為人質?護送金軍北渡黃河,才許議和。李悅不置可否,還回城中稟報。李綱堅決反對以增幣、割地、遣親王為質的做法,主張派遣能言善辯之十與宗望論議所提條件,拖延數日,待宋軍增援集結於開封,金軍孤軍深入,即使得不到犒軍費,也會急速撤兵。然而趙桓與大臣卻同意宗望的議和條件,李綱抗爭不成,遂提出辭職。趙桓不許,令他出宮巡視城防。可待他一出去,趙桓卻將應允議和的誓書交予金軍,又將康王趙構與宰相張邦昌作為人質派往金軍。李綱返回宮中,知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詔書發出,即令扣留不發。
宋廷發出誓書後,便每天向金軍輸送幣帛,金軍邀索不已,並於開封城郊肆意屠殺擄掠。而宋“勤王”援兵紛紛趕到,達20多萬兵力。李綱希望由自己統領各路援軍,但群臣卻主張另置宣撫使臣,以河東、河北路製置使種師道為宣撫使,總領“勤王”援兵及駐於開封城外的親征行營使司所轄前、後軍。李綱又提出切斷金軍糧道,夾困金軍,索回誓書,逼迫其退兵。可都統製姚平仲卻提出夜襲金營,生擒宗望,劫回趙構。趙桓同意姚平仲的主張,並訂於二月初一實施夜襲行動。姚平仲急於邀功,先期率步騎萬人出發,不料消息已泄露,金軍早有提防,姚平仲偷襲大敗,懼怕治罪竟棄軍而逃。半夜,李綱接到趙桓諭旨,稱姚平仲已率兵出發,令他急速增援。李綱火速領兵出擊,但剛出封丘門(永太門),即與金軍遭遇。李綱指揮兵士射殺,才擊敗金軍的進攻。太宰兼門下侍郎李邦彥將夜襲金營失利的責任推給李綱和種師道,趙桓遂罷免李綱,以示向金軍謝罪,又廢親征行營使司,先後派駙馬都尉曹晟和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知東上閣門事王球攜割讓三鎮的詔書、地圖赴金營議和。
宋廷的投降舉措,於朝廷內外激起極大的忿慨。二月初五,太學生陳東等率諸生數百人到宣德門上書請願,要求複用李綱、種師道,罷免李邦彥。京城數萬民眾趕來聲援,正遇李邦彥入朝,眾人曆數其罪行,投擲磚瓦,李邦彥慌忙騎馬奪路出逃。眾人砸爛登聞鼓,呼聲驚天動地,並打死宦官數十人。趙桓不得已,隻好宣旨重新起用李綱為尚書右丞、京城四壁防禦使。李綱複出,開封軍民為之振奮,次日,再次挫敗金軍進攻。開封城外20萬“勤王”援軍亦準備出擊,李綱下令重賞殺敵者,將士無不為之奮躍,抗金形勢再度好轉。但執意議和的宋帝趙桓仍舊派遣使臣前去金營,答應金軍提出的支付犒軍費和割讓3鎮等項條件,又以肅王趙樞替代康王趙構,又改少宰兼中書侍郎張邦昌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完全滿足了金軍所提出的各項苛求。金軍統帥宗望眼見開封城外陸續集結了20多萬宋朝援兵,開封城又固若金湯,自己所統6萬金兵是孤軍深入,難以長久對峙,況且所提議和條件均已得到滿足,所以不等宋廷湊足金銀,遂於二月初十下令撤軍。開封之圍隨即解除。
注釋
①《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七。
②《宋史》卷四六七《童貫傳》。
③《宋史》卷三五二《吳敏傳》。
④《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⑤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一。
⑥《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