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法典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改革元代製度而產生預期結果的另一個領域。可能是因為在多元文化社會確定統一的法典有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可能是因為蒙古統治精英認為統一法典會限製他們的權力所以采取了反對的態度,元朝廷從未製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標準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漢人官員的極大焦慮,他們進行了多次努力編撰法典和律例,以作為判案的依據。最早的補救措施是1291年頒布的《至元新格》。此後鐵穆耳朝和海山朝編修法典的努力幾乎毫無成效。
到了愛育黎拔力八達統治時期,他飽讀漢文化經書的功底使他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繼位後馬上采取措施對這樣的形勢加以補救。在1311年即位的當月,他命令中書省臣彙集從忽必烈朝初年以來的律令條規。這一彙編工作於1316年完成。直到1323年,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製》的名目正式頒行。這個新法典收錄了建國以來的法律條文2400餘條,分為斷例、條格、詔製、別類四大類。《大元通製》和《元典章》是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編輯的,是元代法製史的兩個裏程碑,也是元朝日趨成熟的反映。
雖然愛育黎拔力八達按照中原傳統方式對元朝政府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但這種改革無法走得太遠,因為他不能削弱蒙古諸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經濟特權來加強中央集權。盡管忽必烈推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蒙古諸王仍然擁有對他們領地有相當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權。進一步削弱他們的權力是政治冒險,因為這將是對蒙古和元帝國一條最基本原則的正麵挑戰。愛育黎拔力八達嚐試削弱諸王權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一原因。
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皇帝生涯總體說是比較積極的,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非常想把帝國內部的種種矛盾加以解決,並以實際行動實施了一些措施。雖然措施的效果並沒有他預想的滿意,但畢竟他是努力做過。就其本身的學識和修養而言,愛育黎拔力八達應該說是一個充滿才氣,中規中矩的人。惟一不足之處就是嗜酒的習慣。這也成了他的催命劑,讓隻有36歲的他就早早的退出曆史舞台了,可惜得很。
四、博學皇帝圖帖睦爾
這是一個混亂奪位的瘋狂時期,然而最終獲勝的卻是以博學見長的圖帖睦爾。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病死於上都。留守大都的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和西安王阿剌式納失裏發動政變,控製大都,遣使迎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京。
9月,圖帖睦爾在大都即皇帝位,改元天曆,宣稱待兄長(和世)到來便讓位。上都方麵,遼王脫脫(斡赤斤後)、梁王王禪(甘麻剌孫,泰定帝侄,封地在雲南)、右丞相塔失鐵木兒、左丞相倒剌沙、禦史大夫紐澤等聽說圖帖睦爾已經稱帝,9月間也在上都擁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為天順帝。上都與大都形成兩個皇帝並立的對峙局麵。而遼東、關陝、川蜀等地先後起兵響應上都。兩都之戰發展為大規模內戰。
上都軍與大都軍在居庸關、古北口一帶展開激戰。上都軍雖然在大都城下屢次受挫,仍聲勢浩大。正當上都軍全力南進時,在東北的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等於10月13日乘虛進圍上都,留守倒剌沙等出降。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領,相繼潰散瓦解。梁王王禪及倒剌沙、紐澤等均被處死。
兩都之戰剛結束,明宗、文宗兄弟間的爭權鬥爭又起。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為明宗,蒙古號忽都篤汗,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5月,圖帖睦爾自大都出發北上,迎明宗,鎮南王帖木兒不花等隨行。明宗南下,8月初,至上都附近的旺兀察都之地,圖帖睦爾來見。幾日後,明宗暴死。圖帖睦爾在上都以皇太子複即皇帝位,是為文宗。
走馬燈似的王位輪換到此以圖帖睦爾的再次稱帝暫告一個段落,應該說圖帖睦爾的繼位對元朝來說還不是一個太壞的結果。在元代各個皇帝之中,文宗圖帖睦爾有著較深的文化修養,所以,在位期間比較注重文治,他首先建立了專門掌管文化事務的機構。
天曆二年(1329年)2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專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曆代帝王之治。以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爾彌施、集賢大學士趙世延等人擔任奎章閣大學士。大學士之下設有侍書學士、承製學士、供奉學士、博士等官。這些職位大多由學問深、聲望高的朝官兼任。同時在奎章閣學士院之下設藝文監,秩從三品,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就相當於現在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一類。藝文監設有大監、少監、監丞、博士等官。監下屬機構有兩個,一是負責保管書籍的藝林庫,另一個是負責刻印書籍的廣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