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0年十一月,金國扶持的“大齊”劉豫政權廢棄金國天會年號,改用阜昌年號,以天會八年為阜昌元年。
公元1131年,高宗趙構將杭州升格為臨安府,並作為“行在”,改年號為“紹興”,開始在臨安府選址建造皇宮。
臨安(今杭州)自古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還有江南一帶自古都是首富之區,古代有句俗話叫做“江南熟,天下足”,就是說如果蘇州杭州這些江南地區今年有好收成,全中國都不用愁了。
本來,很多人是反對定都臨安的。宋高宗留駐建康的時候,張浚就曾諫言“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三歲之間,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不過趙構知道自己的第一任務是保命,而不是恢複故土。宋金對峙初期邊界不明,時有拉鋸,建康距離前線太近,駐節臨安更為安全穩妥,也方便轉運兩浙財富。
自此,南宋在江南初步站穩了腳跟。
公元1132年四月,劉豫遷都汴京。
公元1133年正月,南宋襄陽鎮撫使李橫率軍攻打偽齊,攻占穎昌,控製了鄭州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區域,直逼汴京。
劉豫向金朝告急,金朝派兵增援,金齊聯軍合力展開反擊。
也許是趙構正在忙著建造皇宮,顧不上李恒,沒有派兵增援。李橫在金齊聯軍的圍攻下,節節敗退,丟失了襄漢六郡,使得偽齊取得了進攻川蜀,直取吳越的有利形勢,對南宋構成巨大威脅。
趙構的消極防禦心態並沒有打擊到一些有識之士收複故土的意誌,得知襄漢失陷,嶽飛急忙向趙構上奏,提出收複襄陽府、郢、隨、唐、鄧州、信陽軍的主張,並說恢複中原,此為基本。
趙構也意識到目前的處境對自己極其不利,再不幹點事兒,隻怕半壁江山難保,同意了嶽飛的奏議。
嶽家軍臨行前,趙構對嶽飛說:“此次出兵,務必隻以收複六郡為限,千萬不要說是提兵北伐,更不要說收複汴京”。
公元1134年五月五日,嶽家軍抵達郢州城下。
四月十九日,嶽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江州向鄂州(今HB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複舊境,不涉此江!”
六日黎明時,嶽家軍向郢州發起總攻。將士們攀登雲梯,奮勇攻上城牆,殺敵七千餘人。
郢州收複後,嶽家軍分兩路進軍。
張憲、徐慶分兵東向攻隨州(今HB隨州)。嶽飛率軍直趨襄陽,與偽齊主將李成決戰。
李成得知嶽家軍一天時間便攻占了郢州,對嶽家軍怕到了極點,唯恐避之不及,便即倉皇逃遁。
十七日,嶽飛兵不血刃,進入襄陽。
五月十八日,東路軍的張憲、徐慶合力攻打隨州。年僅十六歲的勇冠三軍,手持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衝上城頭。此戰俘虜偽齊軍五千餘人,隨州城順利攻下。
嶽飛出師大捷,震動了偽齊政權。劉豫急忙一麵調度兵力,一麵向金國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