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常議論的話題是婆媳關係。廈門話說:“達家(婆婆)心不(媳婦)壞相處,十個九個要冤家(吵架)。”婆媳關係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緊張幾乎是普通現象。
我曾經聽一個婆婆向人訴苦說:“媳婦與我相處了四年,我們間的感情仍是那麼疏遠。”後來,我又聽她媳婦說:“雖然我口裏叫婆婆為‘媽媽’,可是我心裏,一直認定隻有娘家的母親才是我自己的媽媽,我跟婆婆從來沒有親如母女的感覺,所以我從來也不指望婆婆待我如親生女兒。”如此心中執意要保持距離的相處在一起,彼此的關係又怎能有所進展呢?最多也隻是不斷的意會到“她是別人,我要客氣一點”,如此而已。
的確,有些媳婦對待公婆,隻是在表麵上保持一份應有的禮貌,或盡一份兒媳婦應盡的孝道,並沒有象對待親生父母那樣親近。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當然,做媳婦的也有做媳婦的苦處。
有一次,我到一位女性朋友家中拜訪,那正好是晚餐後,我與朋友坐在客廳裏聊天,還可以聽到家中老太太在廚房裏洗碗的聲音,這時,我的朋友歎了口氣向我說:“我的婆婆年紀大了,兩腳時常感到透乏力,走路也不大方便,因此從前常常一個人自怨自艾,總認為人老了,沒用了,不能自由地到處走動,倒不如死了好,叫我們做兒孫的聽了好難受。
她的脾氣也變得古怪而難以侍候。不久前,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患病在床,已有好幾個月了,我婆婆去慰問一番,回來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非常高興,她同我們說:‘我真比隔壁的老婆婆幸運多了,她現在要靠墊子支撐著頭,才能坐起來吃飯,沒有人扶著,連廁所都沒法上呢,想到窗邊望一眼外麵的風景,還得等家人有空才行,真是可憐。’現在我婆婆變得好有精神,即使腿腳不方便,也高高興興地四處走動,你看!現在她不就正在洗碗嗎?”
能有這種頓悟,使我不禁也為老太太與她的家人們都感到慶幸。一般人都認為能為老人家準備一個房間,再為他們準備個舒適的床鋪被窩變可以了,不過,這隻是就行動方便的老人而言,如果老人家行動不方便,便隻有整天窩在房間裏了。因此,對體弱多病的老人家作晚輩的要多給予關懷,而不要嫌棄。
我就曾經聽過一個年輕媳婦如此不耐煩的對人說:“家裏如果沒有老人的話,我們都可以買第二台電視機了。”這怎能不惹起家庭矛盾呢?所以有些老人傷心地對人說:“人老了連一台電視機都不如。”
兩代同處日久,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兩代之間如何自我克製,總難免有些難以言傳的疙瘩存在,所以有些表麵美滿的家庭實際上也是小矛盾不斷。而如何妥善處理好兩代間的矛盾對於家庭的和睦相當重要。
心理學家認為,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有曆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有些人受“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的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當媳婦時受到婆婆的不公待遇,如今自己也當上了婆婆,有補償心理效應。
另外,由於婆婆與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經曆不同,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各異,比較難溝通。加上生活在一起後,二者在家庭開支,小孩撫養,家庭管理,甚至爭奪兒子(丈夫)的感情等方麵易起衝突,雙方又缺乏母女間的血緣之情,容易心存芥蒂。
有這樣一個事例,康老師無論在單位,還是在鄰裏,與人們相處得都不錯,惟獨與媳婦合不來;退休在家後,與媳婦住一處,更是格格不入。其媳婦在外工作積極,人際關係也不錯,常被評為先進。但兩人還是矛盾不斷,都為此苦惱極了。事實上,婆媳之間的心理矛盾並非不可解決,現實踐證明,婆媳關係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家庭和睦,正如俗話所說:“婆媳和,全家樂”。
心理學家認為,要處理好婆媳關係,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首先是做父母的要擺正與兒子、媳婦的關係。有一位老人對我說:“我現在有一種不正常心理,希望兒子不要長大,因為兒子越大越不聽話,尤其在結婚後、就像是失去了兒子。”在這種情況下,作父母的就要想開些,要求兒子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是不現實的。隻有明白這個道理,老人才能擺正與兒子、兒媳的關係,度過美好的晚年。
其次是小輩要尊重老人。有不少老人上了年紀後,離開了工作崗位,子女們相繼分居和外出;有的老人喪偶,親人的關懷與體貼少了,這些都可能使老人產生傷感、孤獨、抑鬱、寂寞等情緒,當媳婦或晚輩的,都應該設身處地了解老人的心理特點,盡量將婆婆當作母親著待,積極地去關心她,體貼她,豐富和充實她的精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決婆媳衝突時,丈夫(兒子)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否則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把關係搞僵,應在中間起勸解作用,以理服人。
再次是平等對待媳婦。老人要多體諒小輩,不要把媳婦當外人看,對後輩和媳婦應一視同仁不要有親有疏,更不要擺“婆婆”架子,過嚴要求媳婦。遇到矛盾衝突時,雙方應從對方角度多考慮,一切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小輩們在外工作也不容易,有時他(她)們在外遇到一些挫折,作長輩的應盡量給予關心和幫助。35歲的林女士訴說:“我在外已是十分辛苦,一回到家,見到婆婆那張緊繃的臉,怎麼能笑臉相迎?”這樣的婆媳關係怎麼能和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