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唐玄宗的冬天(1 / 2)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帝王,他開創了中國封建曆史的最高潮,使一個帝國達到了強盛的頂峰;他又使這個帝國迅速走向衰敗和墮落,甚至被人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從發展走向衰敗的分水嶺。這位奇特的帝王就是唐玄宗。

就是這樣一位帝王,開創了唐朝的數個第一,是唐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是唐朝所有帝王中最早讓宦官帶兵的帝王,但他也是讓唐朝蒙上“髒唐臭漢”不佳名聲的帝王,也是讓唐朝走向敗落的帝王。他前期英明神武,後期昏聵無恥。他的所作所為,連後代人也弄不明白,以至於給他一個“玄之又玄”的“玄宗”廟號。

這位大起大落的帝王,他一生到底有哪些跌宕起伏的博弈經曆,作出的抉擇是否就決定了他的起伏人生。

唐玄宗名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嫡孫,唐睿宗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他成長在一個政變頻頻的政治旋渦當中,經曆了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形成了意誌堅定的性格。

708年,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積極網羅人才,為以後發動政變作準備。回京城以後,他更是厚結禁軍首領,暗地裏結交各種有識之士,培養親信黨羽,等待發動政變的時機。710年,韋後毒死中宗後,試圖自己臨朝稱製。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處死韋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擁立父親李旦複位,即唐睿宗,李隆基因功封為皇太子。

然而,睿宗同樣無能,朝廷大權都落到武則天之女,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數次參加宮廷政變,具有極其豐富的宮廷鬥爭經驗,權力欲望也急劇膨脹。她利用睿宗的軟弱,控製朝政大權,並企圖效法母親武則天成為第二個女皇,這樣就和年輕的太子李隆基必然發生衝突。

太平公主的實力是相當龐大的,她一邊派人滲透到李隆基身邊,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一邊在朝廷擴張自己的勢力。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隻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對於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的攻勢,年輕的李隆基采用了以柔克剛的策略。

由於太平公主的野心是篡奪王權,臨朝稱製,博弈雙方不可能達成合作。因此,這是一場典型的零和博弈,輸的一方很可能失去一切。鑒於對手強大,李隆基一直引而不發,暗中積蓄力量,等待對方自行暴露自己的弱點,從而給對方致命一擊。

712年,天空出現彗星,太平公主指使親信向睿宗說:“從天象的變化看,皇太子要當天子了。”

這本來是挑撥睿宗與太子的關係,可事與願違,弄假成真。睿宗立即作出決定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這使李隆基取得名分上的優勢。

同年,不甘失敗的太平公主企圖發動政變,廢掉李隆基。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製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將太平公主賜死於家,幹淨利索地解除了對手。

在這場長達幾年的博弈中,李隆基先是迷惑對手,暗中積蓄力量,在取得優勢的時候,主動讓對手率先發難,陷對手於不利境地,然後名正言順地消滅對手,這正是典型的“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博弈戰術。

除掉太平公主以後,唐政權從長期的動蕩中趨於穩定,但經過數次動亂,中央集權軟弱,李隆基大刀闊斧地采取措施,終於迎來了一個太平盛世。這其中也表現了他寬闊的胸襟和極高的博弈手段。

為了鞏固皇權,不再發生禍變,唐玄宗采納姚崇的建議,將政變功臣貶為州郡任刺史,諸王也派到外州任職;同時整頓禁軍,設立由宦官高力士親自指揮的飛龍禁軍,保證了皇帝的安全。

這是極為高明的一手,功臣知道主子的深淺,貶斥功臣,使他們不敢居功自傲,遠離政治中心,又使他們無法故伎重施,既減少了對皇權的威脅,又樹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