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偃武修文:唐朝崛起與中興(4)(1 / 3)

就在李世民隨同父親駐軍山西的這一年,全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貌似強大的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已經注定了滅亡的命運。在這種形勢下,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淵見時機成熟,也開始密謀策劃準備起兵。年輕有為、善於謀略的李世民,作為父親李淵的得力助手,參與了起兵的全部密謀和決策活動,做了大量的組織和發動工作。他一方麵協助父親招募軍隊集結力量,同時又在父親的授意下,利用各種關係和手段,結交了大批英豪人物。當時因逃避遼東戰役而亡命太原的隋軍將領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都與李世民結為心腹好友。此外,李世民還結交了足智多謀的晉陽縣令劉文靜和晉陽宮(隋煬帝在晉陽的行宮)副監裴寂等人,為起義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大業十三年(617)五月,在各方麵準備成熟之後,李世民協助父親李淵除掉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們的親信,在晉陽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紹也先後率領一部分隊伍從河東、長安秘密趕至晉陽會師,使起義力量迅速擴大。在確定了西入關中奪取長安的戰略目標以後,李淵隨即留元吉鎮守晉陽,以建成和世民為領軍都督,分別統帥左右兩路大軍,誓師入關,直取長安。占領長安以後,李淵於大業十四年(618)在長安稱皇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正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唐王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他的哥哥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弟弟元吉被立為齊王。從此以後,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動於政治舞台,叱吒於隴西、關東。

唐王朝建立後,擺在李氏父子麵前的首要任務,是削平群雄,統一全國,鞏固李唐政權。但是,李淵稱帝後便不再親自掛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

當時,國內尚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統一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麵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年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統率千軍萬馬,開始了他曆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生涯。

李世民掛帥出征後,采取了先西後東的戰略方針,首先進攻盤踞在隴右地區(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地區)的軍閥薛舉。

薛舉占有隴西(今甘肅隴西)、西平(今青海樂都)、天水(今甘肅天水)諸郡,建號秦國,自稱秦帝,以天水為都城,擁兵30萬,雄踞西北,成為關中地區對唐政權威脅最大的一股勢力。武德元年(618)七月,李世民與薛舉在高庶(今陝西長武縣北)開始了第一次會戰。高庶距唐軍後方近,距秦軍後方遠,對秦軍來說,利在速戰。李世民深深地了解這一點,因此在戰略上采取了深溝高壘、閉門拒戰的辦法,以己之長製敵之短。在兩軍對壘之際,李世民突然患了瘧疾,隻得將軍務委托給隨軍長史劉文靜和司馬殷開山處理,並一再告誡他們,切不可輕易出戰,繼續采取閉門拒戰的方法,以挫秦軍的銳氣,待秦軍糧盡兵疲時,再與之決戰。但劉、殷兩人並沒有聽從李世民的告誡,加上唐軍新定關中,官兵存在著驕傲情緒,急於求戰。因此當秦軍來挑戰時,劉、殷即率軍出城應戰,結果淺水原一戰遭到大敗,唐軍死傷大半,大將慕容羅喉、李安遠、劉弘基也被秦軍俘虜,高庶城被秦軍占領,李世民隻得帶兵退回長安休整。這一仗由於輕躁致敗,使年輕的李世民受到極大的教訓。在以後的曆次戰爭中,他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他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在經曆了這次敗仗後,逐步走向成熟。

薛舉在取得淺水原大戰的勝利後,突然得病暴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立為秦帝,屯兵於折庶城(今甘肅涇川縣東北)。九月下旬,經過兩個月休整的李世民率軍進抵高庶城下,薛仁杲派大將宗羅喉領兵迎戰李世民。這次李世民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仍然采取堅壁不出的辦法。宗羅喉一再前來挑戰,李世民頭腦冷靜,堅守不出。相持了60多天以後,秦軍糧盡,軍心動搖,士氣低落。李世民見時機成熟,立即命令大將梁實率領5000人馬在淺水原紮營,以引誘秦軍。當宗羅喉集中全力進攻梁實的時候,李世民派大將龐玉率軍2萬,在淺水原南麵向秦軍進攻,自己則親率大軍從淺水原北麵攻擊敵人。宗羅喉在唐軍的南北夾擊下,迅速潰敗,向折庶城逃跑。李世民隨即命令步軍隨後,自己親率騎兵2000追擊宗羅喉。李世民的舅舅大將竇軌見他隻率少數人馬追擊,硬拉著他的馬韁,叩頭苦勸。李世民回答說:“我已經深思熟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今破竹之勢,萬不可失,請不要再說了!”一劍斬斷韁繩,拍馬而去,迅速率軍進抵折庶城下,控製住涇水南岸,切斷了宗羅喉的歸路,使其不能與薛仁杲守城軍隊彙合,從而削弱了秦軍的守城兵力。當晚,唐軍大隊趕到,將折庶城包圍。薛仁杲自知不敵,第二天被迫率領將士1萬多人投降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