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海南省(下)(2 / 3)

在國共合作的良好態勢下,各地的農民抗日協會、青年抗日協會、婦女抗日協會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許多失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被獨立隊收編,共同抗日;而獨立隊的人數也增加到1000多人。根據部隊發展的形勢,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獨立總隊,由馮白駒任總隊長,下編3個大隊。獨立總隊成立後,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即以第一、第二大隊於瓊山、文昌地區,以第三大隊於澄邁、臨高、儋縣、昌江、感恩地區,開展遊擊戰爭。1939年3月中旬,第一大隊在瓊(山)文(昌)公路幹線上的羅牛橋伏擊日軍的運輸車輛,擊毀汽車1輛,殲日軍大佐指揮官以下20餘人。

5月,第二大隊在海口市郊長村橋附近伏擊修路的日軍,繳槍7支。6月,第一大隊化裝潛入文昌縣城,襲擊日軍北門哨所,殲日軍數人。日軍在遭到接連伏擊後,派出1000餘人對瓊(山)文(昌)地區進行“掃蕩”。為牽製敵人,獨立總隊以第二大隊一部西渡南渡江,進至瓊山縣龍塘、十字路、龍橋、府城和海口郊區活動,逼近日軍核心地區,同時把遊擊戰爭擴大到海南島西部地區。從1939年2月至年底,第一、第二大隊在瓊(山)文(昌)地區作戰70餘次,殲日軍800餘人,開辟了瓊崖抗日根據地。

為了發展海南島西部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於1939年冬組織了圍困那大日軍據點的戰鬥。那大,位於海南島西北部,是情縣、臨高、昌江、感恩、白沙五縣的交通樞紐,駐有日軍100餘人及偽軍1個中隊。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決定聯合國民黨地方當局、動員群眾,采取圍困戰術將日軍一舉殲滅。戰前,獨立總隊第三大隊召開了陶江、南豐等8個鄉和遊擊隊負責人會議,成立圍困那大行動委員會指揮部,組織工作隊深入群眾,建立各種圍困組織。參與這次行動的共有武裝人員400餘人,群眾2000餘人。

10月下旬,那大戰鬥打響。第三大隊以兩個中隊及部分地方遊擊武裝對日軍連續進行襲擾,以部分武裝人員帶領群眾在那大外圍嚴密警戒,切斷日軍與外界的一切聯係。11月初,被圍困了數日的日軍孤立無援,缺少供給,被迫於夜間突圍,向儋縣縣城逃竄。其中,沒來得及逃跑的1個中隊的偽軍,被負責警戒的武裝人員和群眾合力俘虜。那大戰鬥的勝利,促進了海南島西部地區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

1939年12月,瓊崖特委決定將特委和總隊轉移到臨高、儋縣、白沙交界的紗帽嶺地區,建立以那大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為實現海南島長期抗戰的計劃,瓊崖特委以全島為目標,大力發展黨和武裝,開展民運工作,不顧國民黨地方政權的阻礙,堅決組織全島人民的抗日鬥爭。自1939年2月日軍登陸海南島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獨立自主地開展遊擊戰爭,先後在瓊(山)文(昌),樂(會)萬(寧)、澄(邁)臨(高)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41年5月至11月,相繼成立了樂萬、文昌、澄(邁)臨(高)抗日民主政府或辦事處和瓊崖東北抗日民主政府,獨立總隊也從最初的300多人發展到3500多人。

在抗日戰爭時期,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縱隊沉重地打擊了海南島的日偽軍。至抗戰勝利,縱隊發展到7000多人,解放了海南島五分之三的地區。

第四節 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位於海南省瓊海市嘉積鎮萬石坡,是為紀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即紅色娘子軍)而建。園區占地200畝,設有和平廣場、紀念廣場、歌舞廣場、椰林寨、紅色娘子軍軍史陳列館等景區。2001年6月11日,該紀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紅色娘子軍》的歌詞道出了女戰士們的偉大使命。她們巾幗不讓須眉,驍勇善戰,是中國工農紅軍中一支獨一無二的隊伍。

紅色娘子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馮白駒領導的瓊崖蘇區紅三團下屬的一支武裝力量。戰士們大多數是來自於農村的青年婦女,有的來自農民赤衛隊,有的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她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衛紅軍師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機關,看守犯人,做宣傳發動群眾工作,必要時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打擊敵人。女戰士們經常深入農村做群眾工作,講解革命道理,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動員青年參軍,保衛蘇維埃政權。她們注意密切軍民關係,在蘇區和群眾打成一片,經常參加農業生產,幫助農民幹各種農活,得到了農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

1931年6月,國民黨樂會縣“剿共”總指揮陳貴苑,經常帶領反動民團武裝對紅軍樂萬蘇區進行騷擾。紅三團決定消滅這股敵人,娘子軍連也參加了此次戰鬥。6月26日,紅三團主力部隊為誘敵深入,設伏殲敵,向萬寧縣方向開去。當天夜裏,部隊又悄悄撤回來,埋伏在從中原通往樂會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的紗帽嶺山林裏。娘子軍布陣於縣蘇區機關所在地的要道上,以配合主力殲擊進犯之敵。不出所料,國民黨還以為紅三團已在萬寧縣,隻剩下娘子軍保衛縣蘇區機關。於是,敵軍200多人,兵分兩路向蘇區機關撲來。娘子軍按照作戰計劃,假裝退卻,誘敵深入。陳貴苑見此情形,更為得意,勒令隊伍加緊攻擊。當國民黨軍進入紅三團主力埋伏圈時,突然遭到紅三團的猛烈攻擊,頓時亂作一團。經過一個小時的戰鬥,紅軍斃、傷敵軍20餘人,俘陳貴苑和中隊長陳傳美以下70多人,繳獲長、短槍90多支。娘子軍機智勇敢地配合紅軍主力英勇作戰的事跡受到根據地軍民的讚揚。

1932年7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的同時,廣東反動當局命令警衛旅急速渡瓊,向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第二次“圍剿”。7月底,國民黨第一集團軍警衛旅旅長陳漢光率所部三個團一個特務營和空軍第二中隊一個分隊共3000多人,從海口港和澄邁縣東水港登陸。國民黨軍登陸後,其旅部及三個團分別進駐府城、海口、加積、定安等城鎮。此前,國民黨軍為消滅瓊崖紅軍,挖空心思進行了周密的計劃,采用“軍事政治、剿撫兼施”的策略,並以“迅雷疾風”手段和“先攻要點”、“重層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向瓊崖各個蘇區發動了瘋狂“圍剿”。

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擺在眼前,絕不能以卵擊石。為此,瓊崖特委研究決定:留一部分紅軍在原地開展遊擊戰以牽製國民黨軍;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紅軍師部和軍政學校學員、紅一團、娘子軍利用國民黨的包圍間隙,從牛探嶺、苦瓜山向母瑞山根據地轉移。

當部隊撤到東安位於瓊東、定安交界的馬鞍嶺時,與國民黨軍相遇。為掩護領導機關安全轉移,娘子軍和紅一營留下來阻擊敵人。敵人咆哮著蜂擁而來,紅一營的戰士們頑強反擊,娘子軍也毫不遜色,一次次地打退敵人的進攻。彈藥用盡,戰士們撿起身邊的石頭砸向國民黨,艱難地做最後的阻擊。完成阻擊任務後,娘子軍中第二班的女戰士留下掩護其他同誌撤退,八名女戰士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在沒有任何武器的情況下,與凶殘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最終全部壯烈犧牲在戰場上。

如今,在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有一尊頭戴紅軍帽、身穿軍裝、肩背竹笠、腳穿草鞋的紅軍女戰士雕像,她是一批巾幗英雄的象征,是獨一無二的紅色娘子軍戰士不變的身影。

由著名導演謝晉指導的影片《紅色娘子軍》,拍攝於1960年,其內容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紅色娘子軍的鬥爭業績為素材,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曆,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在反抗和鬥爭中成長的典型事例。馮增敏就是影片主角吳瓊花的原型一名真正的娘子軍女戰士。

幾十年前,萬泉河畔一個小山村裏,100多位窮苦的農村婦女為反抗封建壓迫勇敢地投身瓊崖革命,馮增敏就是其中的一位。1912年,馮增敏出生在海南省樂會縣陽江鎮美黨村。由於哥哥和堂兄都是共產黨員,在他們的影響下,馮增敏17歲時加入了共青團,三年後,擔任共青團樂會縣委婦女幹事。

1931年5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成立,馮增敏任第一排排長,同年6月任連長。1932年8月,國民黨當局對瓊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圍剿”,馮增敏率領女戰士們隨紅軍主力轉戰各地。此後,在一次戰鬥中,馮增敏遭到敵人圍擊,不幸被捕入獄。被捕後的馮增敏經受了各種磨難考驗,但她的革命信念始終不變,鋼鐵般的精神支撐著她度過了獄中的五個春秋。

1937年冬,馮增敏終於出獄,隨後繼續參加革命活動,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馮增敏任曆朝陽、博鼇人民公社副社長、瓊海縣婦聯會主任等職,工作艱苦深入,聯係群眾,保持了當年紅色娘子軍的本色。1958年,馮增敏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並被贈予一支全自動步槍和100發子彈。

從萬泉河畔走出的馮增敏,像一朵開在瓊海的花,如此鮮豔,如此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