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貨幣變化的背景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應運元寶奪取後周皇權,建立北宋王朝。麵對當時嚴峻形勢,他心存猜忌,為防微杜漸,政治上他集大權於己身。削弱將相大臣權力,並使其互相牽製;削弱州郡權力,廢官用吏。經濟大權,更是操於皇上一人。采取這些措施,一時贏得政局穩定,但從長遠看,並來能鞏固政權。
從兩宋政治狀況看,曆代君主權貴,隻求太平無事,上下相安,盡力緩解社會矛盾,安撫平息民眾反抗。對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偏向保守一方。如對王安石變法,先支持,後淡化,終取消。高宗貪生怕死,心懷鬼胎,與奸臣秦檜狼狽為奸,不惜賣國投降,以求自保。還不顧國家安危,紙醉金迷,“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孝宗實行一些改良措施,緩解已有矛盾。以後是一代不如一代,君懦臣貪,上下荒縱,朝歡暮樂,“燈火熒煌天不夜,笙歌嘈雜地長春”,乃是最佳寫照。朝廷還加緊搜括,以補財政不足。理宗後期,生靈塗炭,怨聲載道。不久,南宋便被蒙古大軍滅亡。
從對外關係看。趙宋是曆代王朝中最弱的朝代。在300年中,不斷受到強鄰遼(契丹)、西夏、金(女真)和蒙古的攻擊。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遼國訂立屈辱的“澶淵之盟”,以後年年向遼進貢“歲幣”。仁宗慶曆二年(1042)增加納貢數額。兩年後,又承諾對西夏的“歲賜”條件。嗣後對金對蒙古都有歲貢。兩宋對這些強鄰,一貫是屈辱乞活,求哀告饒,稱臣稱孫,恬不知恥。這些長年的沉重負擔,都對兩宋貨幣有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證皇室安全和鞏固中央集權,兩宋重視發展經濟和強化幣製。在唐代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宋代社會生產力較快發展,一度達到新的高峰。但在各個階段有所不同,北宋前期和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情況較好,兩宋末年均較差。其貨幣情況也是這樣。就地區比較,以太湖為中心的江浙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其次是川蜀和兩湖,北方較差。在兩宋末期戰亂中,有些地方變得一片荒涼。
兩宋的經濟發展對其貨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農業精耕細作地區豐收引起對貨幣大量需求。宋代農業生產比漢唐增加二倍多,但人口增加不到二倍。在發展農業時,著重發展糧食生產。“今天下之田稱沃衍者為吳越閩蜀,其畝之所出視他州輒數倍”,這裏所指,即今江南、浙閩、兩湖、川蜀地區。這些豐產地區都采用精耕細作式的集約經營。如兩浙路就用配置先進耕具劃刀的曲轅犁,並靠先進農具、技術和勤奮奪取高產,不僅自給有餘,上市供應,還承擔年供宮廷糧食數百萬石。二是發展商品化農業生產。在精耕細作地區出現經濟作物和農業商品化,形成若幹農業分支,如種茶、養蠶、種甘蔗、植果樹、種藥材、種蔬菜、發展水產等等。按照地區特點,因地製宜開展多種經營。這種商業化農業生產迅速向縱深發展,使這些地區人口更加集中,商品交換更加發展。三是農產品商品化促進手工業全麵展開。宋代的陶瓷、絲綢、刺繡、造紙、印刷、雕刻、煉鋼、金銀銅鐵器飾等在當時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檔產品,很受各國歡迎。其他行業還很多。這些手工業和商業又不斷形成新的分支,如神宗時臨安就有414行,每行又有許多小分支。四是手工業專業化促進商品構成地方專業化。各地區利用本地優勢大量發展地方名牌產品參加商業競爭。如蜀錦、東絹、端硯、吳紙、浙漆、白瓷、青瓷、建州茶等等,各具特色,名氣很大,在商場上起帶頭作用,促進地區間商品交換不斷擴大。這就引發出多種商品和大量貨幣向全國城鄉蔓延,不斷擴大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領域,也引發出許多有關生產和流通的問題。自北宋晚期以後,貨幣方麵的問題特別嚴重。
兩宋幣製概論
宋朝開國不久,就發行錢幣。仁宗時開始官發紙幣,實行錢幣、白銀和紙幣同等流通的幣製。在近300年中,此種幣製隨著時局動蕩而波濤起伏,變化多端。總的是混亂多於治平。北宋前期和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稍為平穩,幣值相對穩定。徽宗和南宋後期,由於通貨膨脹造成錢荒,最後貨幣全麵崩潰。宋代幣製的特點是:複雜多變,表裏不一,自說自話,不守信用。總評是壞到底。具體說來,宋代幣製有以下五個特點:
其一,鑄造和管理高度集中。宋王朝把貨幣鑄製發行管理大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實行高度集中製。宋代各時期都白鑄年號錢或國號錢,顯示帝王的權威。宋太祖首先鑄國號錢宋元通寶,以後兩宋各鑄了三種四個國號錢。太宗首鑄的太平通寶,是宋代的第一次年號錢。綜計北宋九帝,改年號35次,鑄了28種年號錢。南宋九帝(包括在閩粵逃亡的末代兩王),改了22次年號,鑄了18種年號錢。除末代兩王外,幾乎是改一次年號,就鑄一種新錢。
其二,幣種複雜多變。紙鈔看似隻有幾類,實則變化頻繁。每種紙鈔都使用時間不長。錢幣的名稱、種類及內部結構也是多種多樣。一般稱通寶、元寶、重寶,有的還有更多名稱,如嘉定銅鐵錢,共有30多個寶名。從錢的金屬成分看,有銅、鐵、鉛、錫及各種合金錢。若按輕重大小、成色等級、幣材結構、年份版別、特征或異形、紀年紀監、各地習慣稱名及其他標記來劃分,更是不計其數。例如熙寧和元豐兩錢,其版別就有100多種。而兩宋曆代各地不斷出現的私鑄及惡錢,更是無法點算。南宋還鑄過“錢牌”,是帶有通行證性質的代用貨幣。有上圓下方、上方下圓、長方形三種。表麵有“臨安府行用”字樣,牌背有“準貳佰文省”等表示各種幣值的文字。再把信用貨幣算上,更難說清有多少幣種。
其三,長期封建割據和推行鐵錢。關於紙鈔和錢幣發行流通,有種種官方規定和民間習慣。宋初曾禁鐵錢,開寶三年(970)在雅州百丈設監鑄行;此後,在多處擴大鑄造使用鐵錢。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有錢監26處,其中鐵錢監九,鑄鐵錢889234貫,占總鑄錢數的15%。還用鐵錢作鈔本(發行準備金)來發行紙鈔。由於鐵錢和銅鐵錢廣泛並行,形成錢幣發行流通的地方性。當時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專行鐵錢,陝西及河東西路則銅鐵錢兼用,其餘地區多流通銅錢。川蜀的鐵錢,限在本區內自鑄行用,不準外區銅鐵錢流人,本區錢也不準流出。因各地所鑄銅鐵錢,重量、大小、成色、形狀和使用習慣,不盡相同,隻能在區內使用,這就加深了錢幣流通的地方割據性。有的相互排斥,有的相互滲透,形成地區之間的貨幣戰。這種情況在南宋後期更為激烈。
其四,錢幣形態和錢文書法多種多樣。宋錢分大小,已成為經常製度。每種新錢,一般都有“小平”;“折二”兩種大小不同的錢;有的還有“折三”、“當(折)五”、“當十”等大錢。南宋還有淳佑通寶當百大銅、鐵錢。銅鐵錢各個等級之間並不是剛好按照錢麵表示的數量來區別的,有的折二折三反而比小平輕小,折五當十也不是剛好為小平的五倍十倍。銅鐵錢及其各個等級之間也沒有一定的比價,即使有時官方規定比價,也維持不住。
各種大小不同的宋錢,又有各種豐富多彩的錢文書法。優美的宋代錢幣是珍貴的曆史文物,是中國書法史和文字發展史上的瑰寶,更是一部中外推崇的法帖。其書法一般都出自名家手筆,對研究中國書法、文字,確是一部真實可靠的曆史資料。這些宋錢的錢文書法,有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真書等各種書體。一般的錢,多有兩種書體,形成對錢,有的還有三種。如“淳化元寶”,就有宋太宗親筆書寫的真、行、草三種書體,即禦筆錢。錢文用草書自此起。“崇寧通寶”中的真書體和“大觀通寶”的文字,都是徽宗趙佶所書,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引人入勝。仁宗寶元年間(1038~1040)所鑄九迭篆文“皇宋通寶”,更是稀世之珍,目前國內陸續有所發現。從仁宗到哲宗前後四代,錢文書法出自名家手筆的很多,如“元通寶”的錢文,就是大名家司馬光、蘇軾等寫的。對宋錢的錢文書法推崇、珍藏、鑒賞、臨摹、學習,幾百年來從未間斷過。今後,更需要繼續進行發掘和深入研究。
其五,宋幣成色差,質量低。宋代初行宋元通寶時,曾以唐初開元錢為樣品,嚴守不變。實際上各地所鑄宋錢的質地成色都不及唐錢,以後更是每況愈下,相差很大。唐初開元錢一般含銅83%以上。宋錢最好的,如太平通寶,含銅65.98%,天禧通寶含銅64.44%,以後各代鑄錢逐漸降低含銅比例。如蔡京所鑄夾錫錢,含銅57.14%,還官定當兩個銅錢用,貶值一半多。紹興(1131~1162)以後的錢,攙雜將近一半。如紹興通寶,含銅降為54.48%。而所謂折三、當五、當十等大錢,更是名實不符,公開減重貶值。例如,崇寧(1102~1106)中,立《錢綱驗樣法》,要求當十錢每緡(一千錢)用銅九斤七兩餘,鉛半之,錫居1/3。而仁宗時規定皇宋通寶小平一千錢重五斤,其中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同時建州銅錢,增銅五兩,減鉛五兩。這樣,當十錢的含銅量僅比小平錢高不到三倍,而錢值要擴大十倍。再如宋錢的重量,官鑄錢也是大小輕重不一。例如在小平錢中,最高的重3.8克,有天禧、政和、宣和三通寶錢;次重3.7克,有皇宋通寶及淳化、景德、天聖、明道、景佑等元寶錢;再次3.6克,有治平和熙寧兩錢。以下遞減,至和錢僅重3.4克,聖宋元寶3.3克,崇寧通寶3.25克最低。在折二錢中,熙寧重寶7.5克,建炎通寶5.5~7克。在當十大錢中,崇寧重寶真1~12克,慶曆重寶6.6~7克,與折二錢相近。就這些錢的重量比較,與其所代表的麵值相差很大。兩宋王朝在鑄錢上多次用這種偷天換日手段來掩飾其鑄錢貶值的實質,從中盤剝人民開慶通寶
兩宋的錢幣
宋初,即著手整頓五代以來幣製。太祖建隆元年(960)鑄“宋元通寶”;悉禁諸州鑄行輕小惡錢和鐵錢,私鑄者棄市;銅錢闌出江南塞外南蕃諸國三貫以上者死罪;收兌江南鐵錢銷毀;準四川鑄用鐵錢。太宗於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又鑄“太平通寶”,有楷隸八分書三書體,還有大鐵錢。太平興國二年禁江南諸州新小鐵錢。太平興國四年開銅錢入川之禁,商賈竟運銅錢入川互市,銅錢一換鐵錢14。太平興國五年始定77文為百。雍熙(984~987)初,令江南諸州官庫所貯雜錢送往京師或就地銷毀;京城民有銅器限兩月送官。端拱元年(988)嚴禁私鑄及銷毀好錢。淳化元年(990)鑄淳化元寶禦筆錢及小平當十鐵錢。至道年間(995~997)鑄至道元寶禦筆錢,真行草三書體。
真宗年間(998~1022),多次禁新小錢並令官置場盡收之,對犯銅禁放寬處裁限額。鹹平年間(998~1003)鑄“鹹平元寶”,真書,有折二折三和鐵錢。法定以鐵錢十易銅錢一發吏卒俸給。景德年間(1004~1007)鑄“景德元寶”,真書,重3.7克,又有大銅錢和大小鐵錢。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鑄“祥符元寶”和“祥符通寶”,真書,重3.4~4克,有折二。祥符七年益州鑄祥符大鐵錢,歲鑄21萬貫。諸路錢歲輸京師,四方錢重貨輕。天禧三年(1019)鑄“天禧通寶”及鐵錢,真書。此時銅錢有鑄錢監四,即饒州水平,池州永豐,江州廣寧,建州豐國,其他舊監先後廢;鑄錢數,至道年間肋萬貫,景德年間增至183萬貫,天禧末減為105萬貫。鐵錢有三監:邛州惠民,嘉州豐遠,興州濟眾。
仁宗共鑄12種錢。其中國號錢一,為皇宋通寶,真篆書對錢,也有鐵錢。年號錢有11種,在天聖、明道、景佑年間各鑄三種元寶錢,均真篆書對錢,天聖、景還有鐵錢。康定元年(1040)鑄“康定元寶”鐵錢,小平,徑2.2厘米,重3.5克。寶元二年(1039)西夏入侵,慶曆年間鑄“慶曆重寶”大銅鐵錢充軍費,當十,徑3厘米,重6.6~7克,有直讀旋讀兩種。之後又鑄“皇元寶”當十大銅鐵錢。小銅錢三枚可改鑄大錢一枚,私鑄蜂起,錢製混亂,物價飛漲,鐵錢值更低,民間競藏銅錢,不用鐵錢。慶曆八年(1048)秋,罷鑄鐵錢,改大錢一當小錢三,令商州罷鑄青黃銅錢,改大錢皆一當二。至和年間(1054~1056)鑄“至和元寶”、“至和通寶”,均真篆書對錢,徑2.4厘米,重3.4克。又鑄“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真書,徑3.3厘米,重9.4克,背穿鑄“虢”字,為宋錢紀地最早者。嘉年間(1056~1063)鑄“嘉元寶”、“嘉通寶”,均真篆書對錢,重3.6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鑄“治平元寶”、“治平通寶”兩錢。元寶有真、篆、古篆三書體,有鐵錢。通寶有真、篆、柳篆三書體,均重3.6克。饒、池、江、建、韶、儀六州鑄錢170萬緡,嘉、邛、興三州鑄錢27萬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