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形式美
形式美,是美的外在特質和內在表象。在美學與藝術哲學中,形式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在無論是藝術創作中,還是藝術鑒賞與審美活動的整個藝術行為過程中,形式美都起著無可代替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當今數字化時代,形式美已不再局限於經典認識論,而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並由此誕生出更多形式的形式美,研究新時代的新形式,對於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嶄新的意義。
1 “美在於形式”
形式美一直是美學與藝術哲學極其關注的問題。形式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探索的,盡管對於形式的外在與理論在各個時期有所定義,自古希臘早期,到後現代思想,盡管有著近似的或不同的問題,盡管各個時期的觀點不同,盡管這種不同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變化,但所體現出來的形式是在發展的。
古希臘的哲學家與美學家把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本質,認為,美是形式。
柏拉圖把形式分為內形式與外形式。所謂的的內形式是指藝術觀念形態的形式,規定藝術的本源和本質;而外形式則指模仿自然萬物的外形,它是藝術的存在的狀態。將具體的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區分開來,具體的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東西,藝術則是對美本身的模仿。亞裏士多德則更強調藝術形式的特質,他認為模仿是所有藝術樣式的共同屬性,也是藝術與非藝術相區分的標誌,當然不同的藝術樣式模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因素,在他看來,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體。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藝術產生於數及其和諧,而這和諧特指形式的和諧、協調,形式是萬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在古希臘,形式的美乃是藝術家們追求的首要目的。
2.形式沒有實用目的
在中世紀,宗教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術的規定,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神學之中,西方美學與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為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普羅提諾強調了形式在美的產生過程中的作用,被表現為石塊的美不存在於石塊之中,而隻存在於對它進行加工的形式之中。奧古斯丁從基督教神學的立場來看待美,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美的源泉。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現實事物的美即和諧、秩序和整一,而這又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學關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美首先在於形式,並且強調美是可感的,隻涉及形式,無涉內容,不關聯欲念,沒有外在的實用目的。
3.形式是感性的顯現
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於近代,從文藝複興延至十九世紀末屬於近代美學時期。在這個時期,“形式”已發展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範疇,並與理性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
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強調秩序性、完整性與完美性。
笛卡兒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係來把握美。
德國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於對象的形式。
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於形式。美的藝術的領域屬於絕對心靈的領域,而自由是心靈的最高的定性。
4.形式意味
在現代,形式美學又有了新的發展,美學思想在存在之維度與境域上展開,存在作為美的規定性。
貝爾認為,一切視覺藝術都必然具有某種共同性質,沒有它,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共同的性質”,在貝爾看來,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快感,一個藝術作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現形式。
5.形式規則
由現代轉向後現代這一思想的曆程中,思想的規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
後現代主義堅持強烈的反形式傾向。以利奧塔為代表,“後現代應該是一種情形,它不再從完美的形式獲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離鄉愁的緬懷。”後現代轉向開放的離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在後現代思想中,藝術與非藝術、美與非美之間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區分,導致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風格,並力圖去解構審美的一切形式規則。
6 形式與符號
在現代以快節奏為特征的社會裏,符號化是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中很顯著的形式變化,形式與符號密切關聯。
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而隻有人才能把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科學、藝術、語言等是不同符號形式的人類文化,科學是理性的抽象化,藝術通過關注事物的性質和原因,帶給人以對事物形式的藝術式直觀,藝術的符號有別於科學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