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星堆遺址七大謎(1 / 2)

自1929年四川廣漢三星堆農民在車水灌溉時無意碰醒了沉睡三四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之後,考古界就圍繞這一奇跡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叩問。經過一係列的考古發掘,三星堆遺址的文化麵貌、內涵和特征、成因特征已基本確定。

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巴蜀文化遺址,遺址內存在三種麵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明,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明;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明;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明,即成都“十二橋文明”。

在5000至3500年前的成都平原,三星堆的發展已超過周圍其他城邑,並成為成都平原的中心城邑以及周圍城邑注意的焦點。

在商代,三星堆已發展成為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中心,這是三星堆文明的鼎盛時期,即早期蜀國,也是2000多年的古蜀國曆史進程中最輝煌、最為成熟的時期,代表了長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與貢獻。

通過破譯三星堆文明,不僅可以解開千古之謎,而且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這已經不僅僅是考古學上的偉大發現了。

在首次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隻殘缺一側“耳朵”的藍色雙耳陶罐。而最令考古工作者驚喜的是從3號灰坑中出土的一套祭祀用的玉石禮器。這套禮器共有璧、瑗、琮各一個。據三星堆工作站站長介紹,這3個玉石禮器約為商代製造,分別用以祭天、祭社稷、祭地,在以往的發掘中也曾發現過。不過,從發現的這3件禮器看,可以判斷這次發現的灰坑就是祭祀坑,隻是規模較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殿增認為,此次發掘工作為日後進一步研究三星堆文化提供了不少新的重要線索和依據,對破解三星堆文化的起源、發展、消失等謎團都有幫助和作用。

本次發掘選點,距1929年三星堆首次發現文物遺存的地點僅一兩百米,位於三星堆遺址的東西中軸線,係三星堆遺址中城牆內側靠近宮廟的區域。

據專家推斷,古代蜀國的宮殿、宗廟應在發掘點方圓2平方千米的區域內,應有重要文物遺存。但本次發掘隻在500平方米的區域進行,是否能在這方麵有所收獲尚不得而知,看來隻能靠運氣了。

現場考古專家說,因為本次發掘點十分靠近內城牆,很有可能不會發掘出宮殿和宗廟,但古城的內城牆與古文化遺存的城內分工有關係,推測下麵應有密集建築遺跡,據專家分析,應該為古城居住區。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都是祭祀用品,而這些祭祀用品又帶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其中既有明顯的蜀文化的特征,又有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如青銅雕像、金杖等物品。這表明蜀文化已開始與其他文化相交融。

三星堆文化的一個奇特之處在於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模樣不同尋常的青銅麵具,幾乎千篇一律地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闊扁嘴、高鼻梁,幾乎沒有下巴。仔細觀察這些青銅麵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這種麵具的臉型與現代當地人大不一樣,令人不解。這種麵具代表了什麼?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

在三星堆文化博物館陳列的眾多麵具模型裏,有一個巨大的麵具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這個巨大的麵具有普通麵具的好幾倍大,長長的耳朵向兩邊張開,大而長的眼睛向外誇張地突出著,好像是眼睛裏向外長出兩個橛子。據說,古蜀國的開山老祖蠶從就被描繪有一雙“縱目”,這大概與他有關吧!這些麵具是古蜀國人為崇拜蠶從而作的,還是當時古蜀國人就是這種模樣,實在讓人匪夷所思,不知其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三星堆文化博物館裏還有一尊細而高的青銅鑄成的人像,相貌和青銅麵具的特征十分相像,穿著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光著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銅像身高3米左右,兩手一低一高,呈握東西狀。據了解,該銅像出土時手中並沒有握著東西。專家推測,這麼細高的銅像在站立時,手中稍有負重,就會失去平衡傾倒。據介紹,這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像。專家還推測,這個銅像的神情和手勢,像是一個不同於平常人的巫師、王或神,其出現的場合應是在祭祀天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