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上的缺陷也許不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也正是因為形形色色的人,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感覺與某些“小人”相處實在太難,請不要放棄,更不要與之為敵,事實上生活中沒有真正的敵人,如果有,那也是因為你的處事水平還不夠高。
第一節和“仇人”握手言和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出現大大小小、情況各異的磕磕絆絆,大多數人在麵對“仇人”的時候,都會有冷淡或惡劣的情緒和滅之而後快的衝動,即使在環境不允許或是沒有能力消滅對方的情況下,至少也會保持著一種仇視的態度,說一些讓對方不舒服的話,或者背地裏暗暗耍一些小手腕,並且見縫插針,樂此不疲。其實,冷靜下來想想,在“報仇”的過程中,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呢?
其實,我們看到過許多報仇的電視劇和電影,有的主人公曆經磨難、如願以償地報了仇,但是最終他們快樂了嗎?或者說解脫了嗎?沒有。記得有一部電影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清明的戰亂年代,一位莊園的主人因為全家大小被土匪傷害,因而變賣莊園,從此浪跡天涯尋找凶手,開始走上漫長的複仇之路。
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誰都想報,可是當莊園主尋遍了很多地方、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找到凶手時,才發現那位凶手已年老體衰、重病纏身,躺在床上毫無抵抗能力,他用虛弱的聲音請求莊園主給他致命的一刀,莊園主人把刀舉起,又頹然放下。
莊園主沮喪地走出破爛的小木屋,在夕陽照著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語道:“我放棄了一切追求,一直活在悲憤和仇恨中,搭上了幾十年光陰,如今找到了仇人,我也老了,報仇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你會說,電影中的故事是人編寫的,但俗話說,“一切文化藝術均來源於實際生活”,編劇者的文學故事歸根結底是立足於現實生活,因此,這雖然是電影故事,但提供給人們深刻的反思,而這反思也就是“有仇不報是君子”的道理。
殊不知,一個人要“報仇”所需的投資實在是太大了。不管報得成還是報不成,自己都會大傷元氣。
1精力投資太耗神
人體大腦的能量是相對有限的,每天計劃“報仇”這件事,要花費很多精神和精力,想到恨之切齒處,心情異常抑鬱、情緒劇烈波動,更有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每天被仇恨所困擾,也談不上愉快幸福的生活。也許,這正是對方所希望的,何必傷了自己讓他人看好戲呢。
2時間投資戲人生
人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見,報仇是一項長期工程。的確,有些“仇恨”不是說報就能報的,也許是3年、5年、8年、10年、甚至20年、一輩子都有可能報不成。就算仇報成了,自己年華老去、窮其一生、一無所有,回頭想想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3財力投資不可取
有人每天為了報仇養精蓄銳、處心積慮,哪裏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自己、來享受生活?可以說為了“報仇”耽誤了一輩子的事業,就算不放下一輩子的事業,也要花費不少的財力做部署工作,有的人甚至為了“報仇”不惜傾家蕩產,最後落得窮困潦倒,落魄不堪。
一個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會分清楚輕重,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有意義、有價值,“報仇”雖然可消“心頭之恨”,但“心頭之恨”消了,有可能失去自己,也有可能失去了生命中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知道,人有比較縝密的思維能力,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因此我們主張“有仇不必報”,和你的“仇人”握手言和。
毋庸置疑,和“仇人”握手言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儒家講究“仁者愛人”,佛教講究“慈悲為懷”,其實報仇是既不講仁,也不講慈,隻講仇。且是以牙還牙,以仇報仇。何況我們都是凡俗弟子,性情中人。可見,要“愛”敵人是多麼難。
殊不知,曆史上有多少智者以德報怨,寫下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華章。多少聖者寬以待人,留下一段段令人欽佩的美好記憶。釋迦牟尼佛寬恕十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耶穌寬恕出賣自己的猶太,不是他們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此乃聖者的胸懷。
春秋時期,重耳在曲沃告廟即位,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雖然晉文公並沒有懲罰呂、隙二人的意思,但他們兩人卻各自心懷鬼胎,寢食難安。於是,他們商量出一個辦法,想放大火燒掉皇宮,然後趁著騷亂的時候,將晉文公置於死地。隨後便和勃提聯絡,準備一齊叛亂。
勃提雖然表麵答應他們,心裏卻不以為然,於是暗中去謁見晉文公。晉文公不見,派人告訴他說:“你曾在萍城斬斷了寡人的衣袂,寡人一見到這件衣服,就寒心。你又奉惠公之命前去狄國刺殺寡人。當時惠公命你三日內起身,你卻在當天就急急地起身了,幸好上天有眼,使寡人不致遭到你的毒手。如今你還有什麼顏麵來見寡人?再不快走,就將你押到刑場處死。”
勃提聽了反而哈哈大笑,說:“當年要誅殺您的,一位是您的父親,另一位是您的弟弟,連自己的親人都這樣仇視您,何況我呢?我隻是個小吏,當時心中隻有獻、惠二公,哪能容您?以前管仲曾為公子糾射殺齊桓公,雖然目的未達,後來齊桓公仍然用他為相,創立了齊國的霸業。如果您今天不接見我,那就是計較小怨,而放棄霸業,將來恐怕連後悔都來不及了。”
晉文公覺得他的話頗有道理,而且話中有話,於是就接見了他,從而知道了呂、隙的陰謀。
晉文公本來想把呂、隙二人拘捕起來,但因為他們的勢力仍然很大,怕打草驚蛇,就決定將計就計。
於是,第二天晉文公秘密出宮,到王城(地名,在今陝西境內,當時為秦國所有),請秦穆公前來會晤,在秘密商量了一夜後,就安心地等待國內消息。
自從晉文公出了宮門後,宮內隨即貼出告示,說晉文公抱病,不能朝議。呂、隙二人非常高興,就在當天縱火大燒皇宮,命同黨緊緊地守著宮門,唯恐走漏消息。他們二人各自提著寶劍,到寢宮去找晉文公。找了老半天,遍尋不著,知道大事不妙,就匆忙離開皇宮。後來被秦國誘殺了。
晉文公在王城看著呂、隙二人被誅殺,一再拜謝秦穆公。又因為懷贏仍在秦國,就以夫人之禮迎接她。秦穆公親自送他們至黃河渡口。又派三千精兵護衛回國。晉文公本來想把呂、隙的黨羽全部清除掉,但後來聽了勃提的忠言,赦免了他們。他這種寬大為懷的作風,頗得人心,使得王位安全穩固。
總之,和“仇人”握手言和,是一種利人利己的大智慧。
首先,讓自己站在主動的有利地位,從而“製人而不受製於人”,是敵是友,你心裏明白,但是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
同時,你還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還是友,甚至誤認為你們已“化敵為友”,樹立了你的高大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不“愛”你,甚至不理你的和平示好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沒有度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分出伯仲。
另外,和“仇人”握手言和,在為敵為友之間,留下了一條灰色地帶,給自己多留了條後路。釋解了敵意,為自己以後的去路與退路開了一個綠燈。
而最重要的是,和“仇人”握手言和,這個行為一旦做出來,時間久了會成為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事業的本錢。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仇人”是人脈搭建過程中最難麵對的。試想,當你把仇人都能當朋友一樣對待的時候,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還有什麼人不能愛?擁有這種度量的人,他本身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能量。鑄劍為犁,化敵為友,如果過了這一關,就會進入營造人脈的最高境界。
第二節讓搬弄是非者無話可說
人間之大,難免會處於各種是非之中。有人曾作過這樣的一項調查:對某地居民進行訪問,題目是“你平時最害怕什麼?”結果竟有一半人(女性的比例更大)回答說:“最害怕背後被人議論。”人言可畏,可見一斑。
的確,在生活中,背後議論人們難免會為之厭惡。我們知道,由於每一個人的認識都有局限性和迥異性,人與人之間的好惡與向背情緒難免滲進個人的議論。人們為什麼會害怕被議論呢?這是因為,背後議論別人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偏離事物真相。
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嚴於律己,使搬弄是非的人無懈可擊。同時,與這種人相處,你不能堵上別人的嘴巴,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使你們之間的交往變得容易一點。
1自信做人,坦蕩做事
俗話常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其實,隻要自己行得正,就不必管他人的議論。我們知道,背後議論,就其內容而言,有些符合事實,有些不符合事實;就其動機而言,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不管怎樣,關鍵還是自己要學會正確對待,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同時,應坦蕩置之,不要因聽到好議論而忘乎所以,覺得自己一下子高大起來,也不要因聽到一些難聽的議論而怒發衝冠,耿耿於懷,或痛心疾首、惶惶不可終日。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某縣委書記堅持改革,捅了馬蜂窩,流言蜚語頃刻間向他襲來,說他貪汙了幾百萬、搞了四五個女人,生活作風非常腐敗,一夜之間,鬧得滿城風雨。麵對這種別有用心的造謠中傷,該縣委書記依然我行我素、坦然處之。“生活作風上,我沒有做過任何不道德的事”,這是他的自我審度;“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去吧!”這是他對議論的正確態度;“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該抓的工作我照樣抓,該辦的事情我照樣辦”,這是他對議論的回敬。
最終,流言蜚語在他坦然、自信的宣言和行動中不攻自破。
2正確糾正搬弄是非者的惡習
眾所周知,背後議論別人,常常是借議論造謠、中傷、挑撥離間,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不能遷就,必須正直地站出來,幫助議論者改正不良習慣。
但是,幫助搬弄是非者改正惡習需要一定技巧,否則會傷害對方,害人害己。其中,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以朋友式的態度進行善意的規勸,比如給他講背後說人的壞處、對自己形象的損害等;同時,還要巧妙地引導對方學會如何正確認識人、評價人。比如,當對方談論他人時,可以先順著對方的話音,談談這個人確實存在的缺點,然後再談他的大量長處,從而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