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經常能觀察到其他星係中的超新星。1979年12月6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的D·赫爾方和K·朗的文章足以使20世紀初的天文學家驚訝得目瞪口呆。文章宣稱:“1979年3月5日,由9個星際飛行器組成的爆發傳感器網絡,記錄到了極其猛烈的硬X射線與γ射線的爆發。根據飛行時間測定:其位置與大麥哲倫星雲中的N49號超新星的殘留物位置相一致。”(大麥哲倫星雲所以這樣命名,是由於在北半球第一個注意到這個星雲的人叫麥哲倫。這是銀河係的一個小衛星星係,在18萬光年以外。既然有大麥哲倫星雲。當然也有小麥哲倫星雲)但是,同一期雜誌還刊登了梅澤茲和他在列寧格勒愛奧弗學院的同事合寫的文章。他們利用裝在“聯盟11”號和“聯盟12”號宇宙飛船上的γ射線爆發探測器,在登上金星的途中,觀察到了這個爆發源。他們認為,探測器檢測到的是一個發光的脈衝星,離我們隻有幾百光年。盡管在位置上很接近,赫爾方和朗並沒有肯定γ射線的爆發與超新星的殘留物有關。他們估計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如下這樣一個令人吃驚的推斷:這個爆發源就在太陽係內!也可能是其他星球的飛船在其漫長航行的歸途中排出的廢棄物。但是,“N49號超新星發生星體爆發”的理論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為我們已經證實了超新星的存在。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內太陽係的命運如何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行星決不會被噴發的超新星融化和烤焦。隻有比太陽還大的恒星附近的行星才會遭受這種厄運,因為大恒星的溫度高、壓力大,其核燃料的消耗速度也快,生命周期也就比太陽短得多。在發生異常的核反應之前,一個比太陽大數十倍的恒星將氫轉化為氦的過程,最多隻能持續幾百萬年。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任何一個行星出現高級生命形式的進化。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也不可能知道他們的星球會變成超新星。這是因為,如果他們的生命長到足以使他們能明白超新星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星球也就不可能變成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的主要條件是:矽聚變成大鐵核。在巨大的壓力下,星體內部的自由電子被迫與鐵原子核的質子合並。等量而相反的電荷互相抵消,結果星球內部變成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原子核所占據的體積比原先的電子和鐵原子核所占的體積小得多。星球中心會發生猛烈的爆聚,而其外部則產生回彈現象。超新星就是這樣爆發起來的。超新星的亮度可能比該星係中所有其他星球加起來的亮度還要大。預計在今後幾百萬年內,獵戶星座中所有最近形成的藍白色超巨星都會變成超新星。獵戶座將出現連續不斷的宇宙焰火。
可怕的超新星爆發會將原來星球中的大部分物質——少量的氫和氦以及數量可觀的碳、矽、鐵和鈾原子——噴射到宇宙空間,剩下的就是由核力束縛在一起的熱中子核。這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原子量達1056),一個直徑隻有30公裏的恒星,一個小得可憐的、皺縮的、密集的、沒有生氣的星體碎片,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當巨大的紅巨星坍塌成這種中子星時,它的自轉速度顯著加快。蟹狀星雲中心的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其大小與曼哈頓區差不多,每秒鍾自轉30圈。這個中子星強大的磁場在紅巨星坍塌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增強,並能俘獲帶電的粒子,其作用頗像小得多的木星磁場。在旋轉磁場中的電子會產生輻射束。不僅會產生無線電頻率範圍內的射線,還會產生可見光。如果地球碰巧位於這個宇宙燈塔的光程之內,我們就會看到它每旋轉一次就發生一次閃光。因此,我們又把它稱為脈衝星。脈衝星猶如一個宇宙節拍器,它會定時閃光,定時發出嘀嗒聲。它比最準確的時鍾還要準時。通過對某些脈衝星的長期無線電脈衝頻率的測定,我們可以推斷。這些脈衝星,例如PSR0329+54號脈衝星,可能有一個或幾個小伴星。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設想:行星能夠在恒星演化成脈衝星時免於毀滅,行星有可能推遲被俘獲。要是站在這樣的行星表麵上望天空。我們將會看到怎麼樣的一番景象呢?
一匙中子星的質量差不多等於普通的一座山的重量。因此。如果你讓一小塊的這種物質從手裏脫掉(你也隻能這麼做)、它會像石頭從空中落下那樣輕而易舉地穿過地球。在地球上鑽出一個洞,從地球的另一側——可能從中國——鑽出來。那裏的人們可能正在外麵散步、思考著自己的問題。突然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從地麵冒出來,在空中停留片刻,然後又鑽回到地球的下麵去。這件事至少可以成為那一天人們拿來消遣的話題。如果一塊中子星物質從附近的太空中落下來,當它下落時地球又正好在它的下麵轉動。那麼。它就會反複穿越轉動的地球,將地球撞出成千上萬個孔。直到它與地球的摩擦所產生的作用力迫使它停止運動為止。在中子星物質停止在地心之前,我們的行星內部早就像一塊瑞士乳酪一樣千瘡百孔了,因此隻好等地下的岩石流和金屬流來愈合這些創傷。幸運的是,大塊的中子星物質還從來沒有在地球上降落過。但小塊的這種物質則比比皆是。中子星的這種可怕力量就潛伏在每個原子的原子核中。也就是說,在每隻茶杯中,在每隻老鼠身上,在每次呼吸之間,以及在每塊蘋果餡餅中,都存在著這種力量。中子星告誡我們,不要輕視最平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