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太陽是相當寧靜的;另些時候,太陽是很活躍的。太陽有多種活動現象,最容易觀測的是光球上稱為“黑子”的暗黑斑點。我國古代人用肉眼就看到了大黑子,《漢書·五行誌》記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即黑子)大如錢,居日中央”。伽利略觀測日輪上黑子的移動而認識到太陽在自轉。利用“多普勒效應”原理,從光譜線的位移測量得出,太陽赤道區自轉快(周期約25天)、高緯區自轉慢(周期約34天)的“較差式自轉”,說明太陽物質類似於氣體,太陽的赤道麵與黃道麵有7·25°交角。18世紀,人們猜想存在比水星更接近太陽的“水內行星”,以為它經過太陽-地球之間,就像“水星淩日”那樣,會在日輪上顯示為移動的小圓斑,結果雖然沒有尋找到“水內行星”,卻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太陽活動變化的規律)。

黑子的大小不一,小黑子不到1000千米,而大黑子達20萬千米。大黑子有黑的“本影”和較暗“半影”的複雜結構。其實,黑子隻是相對周圍的明亮光球而言才顯得黑,黑子溫度仍有4000多開,僅比光球溫度(5777開)低1000多度。太陽黑子是一種帶電物質的漩渦氣團,有很強的磁場,可達4000高斯。雖然黑子的觀測研究已多年,但許多奧秘還遠未完全揭開。

黑子從出現到消失,經過一係列形態結構演變。初現時是小黑點,逐步發展為2個大黑子,西、東的前導黑子與後隨黑子的磁場極性相反,其間又有一些小黑子,它們組成一個黑子群。繼之,後隨黑子和前導黑子先後逐漸消失。有的小黑子隻存在3小時,多數黑子的壽命小於11天,而大黑子的壽命長達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統計得出,黑子群的壽命大致跟它的極大麵積成正比。黑子數或麵積的每日均值有一係列極大年(峰年)和極小年(穀年),近似有11年的周期變化,黑子的日麵緯度分布呈現“蝴蝶圖”。黑子磁場變化則約有22年的周期;然而,黑子變化的周期規律並不是很嚴格的,很難預報準確。

有時可以在日輪的邊緣區看到稱為“光斑”的不規則較亮斑片。光斑的溫度比周圍光球高幾百度,壽命比黑子長,也有約11年的活動周期。

在地球大氣寧靜度好的時候,性能良好的望遠鏡可以拍攝到日輪上的很多稱為“米粒”的小亮斑,其角徑為0·25″~3·5″或180~2540千米。太陽表麵的米粒總數約500萬個,總麵積約占表麵總麵積的1/2。米粒一般比其周圍亮30%,溫度高300度。米粒是一種對流現象,光球層處於較高溫度的對流層上麵,熱的對流元胞上升,將多餘熱量輻射掉後,變冷的氣體就分開而沿米粒邊緣向下返流回去。米粒的壽命約10分鍾;米粒不斷地破碎和再生,形成大小3″~5″的米粒簇,壽命可長達46分鍾。

“色球層”是稀疏透明的,連續光譜輻射很弱,主要發出發射線輻射,氫的譜線,尤其氫的Hα很強,因而色球呈紅色。自從海耳用單色光方法,尤其是李奧(B·F·Lyot)研製出單色(偏振幹涉)濾光器和色球望遠鏡後,就可以經常觀測色球了。色球層很不均勻,有亮暗譜斑組成的網絡結構、針狀物(日芒)、衝浪、暗條和日珥、耀斑等活動現象。

在高分辨的色球像上,色球外緣有類似小“火焰”的特征,稱為針狀物或日芒,它們是從寧靜色球網絡射向日冕的細長噴流,向上延伸可達10000多千米,寬度約800千米,壽命為5~10分鍾,向上運動速度20~25千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