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從局限環境的觀察,曾形成“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天圓地方說。在逐漸認識到月球不發射可見光,月食是由於月球走進地球影子才產生的之後,這成為地球是球形的一個有力證據。1300多年前,隋朝的劉焯提出,測量同一子午線上南北(不同緯度的)兩地的日影長度來推算地球的圓周和半徑,可惜沒有被隋煬帝采納。直到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5年),南宮說才作了這種測量。當然,從現代人造衛星等航天器上能更清楚地看到地球的球形全貌,太空飛船上的宇航員看到最美麗的天體就是地球:大氣中飄動著白雲、遼闊的藍色海洋、廣闊的起伏大陸一目了然。經過長期考察研究,現在已建立了地球科學的一係列學科(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內容繁多,這裏僅概述跟日食有關的一些知識。
天文學乃至廣泛的科學技術基準都跟地球有密切聯係。長度單位米最初就規定為通過巴黎子午線全長的1/40000000。時間單位的平太陽日或1天(1晝夜)是以地球相對於太陽的自轉為基準來計量的。1平太陽日的1/86400為1秒。現代的國際單位製(SI)采用更準確的原子鍾標準,進而測定地球自轉變化。
地球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通常說的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實際上就是橢圓軌道的半長徑,其值為1·4959787億千米,取作一種基本的量天尺單位——“天文單位”,地球軌道橢圓的偏心率(0·0167)很小,不容易在圖上顯示,但如前麵所述,太陽與地球的實際距離變化仍是相當可觀的,我們從地球上看到“日輪”的視(角)直徑有明顯變化;而且,地球的軌道運動速度以及從地球上看到太陽相對於恒星背景“天球”的視運動也是不均勻的,經過近日點附近時(每年1月初)速度大些,而經過遠日點附近時(每年7月初)速度小些。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需365·2422天,稱為“回歸年”。需要指出的是,通常說的“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這句話是不確切的。天文學上,把地球相對於恒星背景“天球”自轉一圈的時間稱為“恒星日”,1“平太陽日”(一天)比1“恒星日”約多3分56秒(平太陽時間)。或者換個說法:1回歸年=365·2422平太陽日=366·2422恒星日。實際上,地球的公轉軌道和自轉以及“黃(道麵)-赤(道麵)交角”都有較小而又很複雜的變化。
地球可分為固體地球、水圈、大氣圈三大部分。此外,地球還有生物圈。雖然水圈和大氣圈所占總質量的比率很小,但它們是生物生存必需的主要環境條件,而生物也對水圈和大氣圈的演化有重要影響。
固體地球是地球的主體,包括地表(大陸和洋底表麵)以下的地球各部分,占地球總質量5·9737×1024千克(即59·37萬億億噸)的99·9%以上。通常說,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就是指固體地球而言的。實際上,固體地球更近似於橢球,赤道區約高7千米,兩極區約低14千米,還有高山和海溝等地形。
地震波資料提供地球內部結構的信息。綜合全球地震資料和理論研究,地球內部有3大圈層:地核、地幔、地殼。地核又分固態內核(0-1221·5千米)和液態外核(1221·5~3480千米)。地幔分為下幔(3630~5701千米)和上幔(5701~6346·6千米)。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各處厚度不均勻,海洋地殼平均厚度約7(4-15)千米,而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6(30~80)千米。地殼和地幔頂部(半徑6291千米以上)由剛性岩石組成,一起稱為岩石圈,厚度約60-120千米。岩石圈下麵是軟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