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與朝鮮的關係一直比較親善,雙方做了許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
明朝皇帝娶朝鮮女子當老婆的原始設想,是太祖朱元璋提出來的。洪武二十二年四月,他傳諭朝鮮國王李成桂:“我這裏有幾個孩兒,恁(您)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與將來教做親。”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國家政權更替後,他又傳諭新國王:“我實要做親。我的子孫廝兒(男孩)多、女兒小(少),恁(您)那裏才八歲,到十六歲便是成了。”至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雙方多次商量“做親”的事,朝方還先行派了5名太監到南京打前站。
從朱元璋的口諭中可以發現,他的設想原為皇室子弟娶朝鮮女子為妻。但是,到了永樂帝朱棣之後,就變成了皇帝自己要娶朝鮮女子為妻了,他曾三次在朝鮮選妃,不但喜歡上了朝鮮女子,而且還接受了朝鮮民族的飲食習慣、文化習俗。後來的宣與武宗兩朝,也去朝鮮選美,宣宗選成了,而武宗未果。
永樂即位之初,大概是想繼續洪武“做親”之議,朱棣派出使臣到達朝鮮首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商量遣返逃到朝鮮的建文帝“手裏人”,同時轉達了朱棣“結婚”之意。永樂五年,徐皇後病故;次年四月十六日,永樂帝派出內史黃儼等到達漢陽,開始選妃工作,並“禁中外婚嫁”。最後選出5名女子:權女、任女、李女、呂女、崔女。另外,還有隨從12名、太監12名。權妃是《明史》中唯一有記載的朝鮮女子,可惜壽命極短:“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姿質禾農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永樂帝因此喜歡上了朝鮮民族飲食及文化習俗,直到晚年還懷念賢妃:“權妃生時,凡進膳之物,惟意所適;死後,凡進膳、造酒,若浣衣等事,皆不適意。”
永樂七年五月初三日,太監黃儼再次到漢陽口宣聖旨:“去年你這裏進將去的女子每(們),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隻看你國王敬心重的上頭,封妃的封妃,封美人的封美人,封昭容的封昭容,都封了也。”話雖如此,但還要求再考慮兩個。八月,朝方確定了人選,但明朝忙於抵禦滅亡的元朝蒙古韃靼部進攻北京,朱棣便托詞推延,到九年四月初二日,朝方將鄭氏女送到北京。永樂帝見即寵愛,對一行人賞賜有加。《太宗實錄》說:九年正月,“命鄭允厚(鄭女之父)為光祿寺少卿。特授是職而不任事。”皇帝的嶽父一般要給予相應的爵祿,永樂帝對幾位朝鮮嶽父多給予光祿寺職銜,反映了他對朝鮮飲食的喜愛。
永樂十五年,朝方又選出韓氏、黃氏兩位美女孝敬朱棣,隨行還有侍女6人、太監2人。八月初六啟程,十月初八到京。永樂帝對韓女尤其愛重,賜韓家父兄大量財物,一直送到遼東;接著又於十一月初三,向朝鮮國王發出嘉獎的敕書,並白金2000兩、文綺表裏200匹、紗羅、絨錦50匹、馬24匹,另賞王妃(國王正妻)文綺表裏80匹。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代前期的太平天子,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有藝術才華的皇帝之一。他自幼得到祖父永樂帝的喜愛,不管在京還是北征朔漠,都在祖父身邊,其皇位繼承人的地位由祖父確定。有趣的是,受他祖父影響,他也喜歡朝鮮美女和民族飲食,尤其酷愛朝鮮歌舞,在位10年共招來唱歌女兒、執饌女子(女廚師)100多人。與他祖父一樣,他也娶了8位朝鮮妃嬪。
朱瞻基到朝鮮選妃隻有一次,在即位後第二年三、四月,派出內官昌盛、尹鳳、白彥出使朝鮮選妃並找廚師,當時他28歲。《明宣宗實錄》中記載,選中美女7位:成女、車女、鄭女、盧女、安女、吳女、崔女。永樂時入宮的韓女有妹貌美,明使聽說後也將其請來,合共8位,另加執饌女子10人、使女16人、太監10人。
宣德之後136年間,明朝皇帝未在朝鮮選妃。到了明武宗朱厚照主政時期,此事又開始了。在他年紀輕輕卻快要鬧死的正德十六年正月,朝鮮國內忽然出現要來選妃的傳言,民間聞風而動,紛紛搶時間嫁娶,朝方官員認定武宗對選去的女子“待以非禮,與先世采女之事異矣”。《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派遣太監金義、陳浩為冊封朝鮮國王世子的正、副使,順便商議選妃。所幸他們剛出發,三月十六日,隻有31歲的武宗便崩於“豹房”。他們在遼東接到哀書,四月初十渡過鴨綠江,繼位的嘉靖帝下令停止。
綜合有明一代,永樂、宣德皇帝各有8位朝鮮妃嬪,作侍女、女史的朝鮮女子,永樂朝22人、宣德朝16人,歌舞藝人、廚師,單是宣德朝就有100多人。這些女性將朝鮮的文化風俗,包括語言、飲食、服飾、歌舞藝術、風土人情,帶到中國宮廷,促進了兩個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