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滋補肝腎(腎陰和腎陽)類(上)(1 / 3)

何首烏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澀,製後則無苦澀味,而為微甘微苦,是一味滋補強壯藥。尤其為烏須黑發的要藥。

關於何首烏的強身滋補、烏須黑發的功用,還記載著一個故事,也是該藥命名的由來。據傳在唐代元和七年,順州南河縣有位叫何田兒的莊稼人,體弱多病,58歲尚未娶妻。有一天,上山采藥,因飲酒過度,醉仆於山野。夜間醒來,忽見兩株相距1米左右的藤,相互纏交在一起,交了又開,開了又交。他感到很奇怪,天明時就將此藤連根拔起,帶回家中,洗淨煮熟曬幹,再研成細末,空腹用溫酒送服少許。數月後,身體轉弱為強,舊病皆愈,頭發烏黑,並有性欲要求,便娶妻生子,自己改名為“能嗣”,給兒子取名為“何延秀”。後“延秀”生子,取名為“何首烏”。“能嗣”和“延秀”均活至160歲,“何首烏”活至130歲。“何首烏”之名亦由此而定。唐代文人李翱為此而著文《何首烏傳》。

何首烏經過炮製後稱為製首烏,是滋補強壯劑中的常用藥。著名補益劑以製首烏為主要藥物者有首烏延壽丹、七寶美髯丹以及延齡廣嗣丸。現在以製首烏治療糖尿病,亦有降膽固醇和軟化血管的作用。其藤名曰夜交藤,為治療失眠的常用藥。此外還能抗過敏治療皮膚瘙癢等。

【服用法】煎劑10~30克,用於丸散或泡酒,視配料多少而定。

【禁忌】首烏忌鐵器。

【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含蒽醌類衍生物、澱粉、粗脂肪、卵磷脂等成分,具有促進紅細胞的生長發育,健腦益智,強心,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或減輕動脈硬化,減慢心率,增加冠脈流量,預防心肌缺血,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使肝糖原增高(生首烏無效),保肝,抗衰老,增強免疫功能及促進腸蠕動(製首烏的瀉下作用較生首烏弱)等作用。

【按】何首烏首見於《開寶本草》。首烏在臨床應用,須知生、熟之別。首烏生者有解毒治瘡毒、泄下通便的作用。所以臨床應用時,生熟必須要注明是生首烏還是製首烏。

何首烏還有赤白之分,如江蘇濱海產者便是白首烏。據現代研究此二者的有效成分基本相同。

芍藥

芍藥是一味補肝血、斂肝陰並有柔肝止痛的常用藥。對於肝不藏血而引起的崩漏者亦有良好的功效。芍藥原先是一種供人觀賞的花卉,與牡丹花齊名。用於治療疾病,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神醫華佗開始的。

話說華佗治病,常用自己栽培的藥材,他在其宅後曠場鑿藥池、辟藥圃種植各種草藥,並自建花房,收徒弟,共同種植經營,並傳授弟子們種植、炮製、加工等技術。有一次,有個外鄉人,慕華佗的大名,特地送給華佗一株芍藥,華佗收下後便將它種植在屋前。華佗有空就嚐嚐芍藥的花、葉、枝等,均感平平常常,也沒有什麼藥的性味,所以華佗一直當它觀賞性花卉。有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醫藥書籍,忽聽得有哭聲,仔細聽後是個女子在抽泣。他推開門仔細觀看,隻見在朦朧的月光下,有一美貌妙齡女子,似有委屈,在那裏抽泣。華佗看見後頗為詫異,他便向前去,想問個究竟,哪知將接近她時,卻忽然不見人影,隻見原先那女子站立的地方,是他種植的那株芍藥。華佗心裏暗暗尋思,難道它就是剛才的女子,他又看了看芍藥,搖了搖頭,並自言自語地說:“你全身上下全無一種藥物的氣味,怎能將你入藥治病呢?”說罷,便又將轉身回屋讀書去了。

誰知華佗剛剛坐下,想繼續讀書時,又聽見門外有女子的哭聲。出去一看,還隻見那株芍藥。一連反複幾次都是如此。華佗覺得奇怪,在聽到女子的哭聲幹脆不出去觀望了,喚醒正在酣睡的妻子,並一五一十地將剛才聽到和看到的情況向妻描述了一遍。妻子聽後,並望望門外說:“這裏的一草一木,經你栽植培養後,都成了治病的良藥,用它們為人治病,救了不計其數性命。唯有芍藥你種植後,從來沒有拿它來治病,可能它感到委屈了。”華佗聽罷笑說:“我熟知百草千方,所有它們的性味功能,無不辨別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麼就用什麼,從沒有出個偏差。對這株芍藥,我已多次嚐過它的葉、花、枝,確實不能入藥治病,怎能說是委屈它呢?”妻子聽後,也覺有理,就不往下說了。

事隔數天,華佗的妻子突患腹痛,繼而發生崩漏,華佗給她用藥數次,均無良效。華佗有一天外出治病,他妻子見華佗對她的病也沒有特效的治病良方,在無奈之下她自作主張挖取那株芍藥的根莖,洗淨後煎湯喝下,不過半日腹痛已止,崩漏亦減少了大半。華佗回來後,華佗妻子便將此事告訴了華佗。華佗聽後才知道他確實委屈了芍藥,以後他用芍藥的根莖做了很多的臨床試驗,發現芍藥的根莖不但可以鎮痛止血,還有良好補血調經的功效。

芍藥味苦,性平,或曰味酸、微寒。其功用和主治在《中醫大辭典》記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治胸腹脅肋疼痛,腹痛瀉痢,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用芍藥為主或他藥配伍的著名方劑頗多。在《傷寒論》和《金匱》應用的名方就有:治太陽病中風和營衛不和的桂枝湯;治虛勞腹痛的小建中湯;治血痹虛勞、身體痹痛或身體不仁的黃芪桂枝五物湯;現在常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的桂枝茯苓丸;治小腸肌痙攣的芍藥甘草湯;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的枳實芍藥散;治婦人懷孕時腹痛和婦人腹中諸疾痛,俱用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散的配方是:當歸90克,芍藥480克,川芎240克,茯苓120克,澤瀉240克,白術120克。從整個配方的所有藥物用量,以芍藥用量最重,從症狀來看,都有腹痛,從而知芍藥為治腹痛的主藥。以上諸方都是《傷寒論》、《金匱》的常用方,其後如張潔古治痢的芍藥湯,局方養血和血統用方四物湯。四物湯又是調經的常用方,在此基礎上根據月經的先後寒熱等不同症情,其中用四物湯加味者就有十首之多如芩連四物湯、芩術四物湯、六黃四物湯……還有雖不名××四物湯而其仍有四物湯者有:玉燭散,地骨皮飲,聖愈湯,過期飲,加味地骨皮飲,六神湯等,以上諸方均見《醫宗金鑒》的調經方。有興趣於婦科者可以細細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