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檳榔是一味驅除腸道多種寄生蟲的常用藥。關於檳榔名稱的由來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很早以前,雲南傣族山寨有個叫蘭香的美麗聰明姑娘,與本山寨勤勞憨厚的小夥子岩峰相愛,正當兩人熱戀的時候,蘭香的肚子不知怎麼大了起來,她焦急萬分。岩峰懷疑蘭香不貞,和她斷絕了來往,使她有苦難言,悲痛欲絕。蘭香的父母也認為女兒做出了見不得人的醜事,要趕她出門,逼她到森林中去死。蘭香懷著悲痛,含著淚水,滿腹委屈地,就頭也不回地跑到離家不遠的一片森林中去了。但饑餓難忍,就采摘大樹上的果子充饑,接連吃了幾天,蘭香奇異的回家來了,而且腹平如常,周身上下也未見有任何變化。家人和村裏人都很詫異,就紛紛到林子裏察看,隻見蘭香在那裏便下很多蟲子,這才明白,原來蘭香是患了蟲積腫脹病,是吃樹上的果子治好的。
但這樹上的果子叫什麼,人們還不知道,大家想了想:蘭香的出走,是因為岩峰的絕情,引起她父母逼走的。岩峰是個冷酷無情的小夥子,於是便將這果子叫“冰郎”。後來漸漸將其收入中藥的行列,又改名叫檳榔。
檳榔味苦辛,性溫。功能為殺蟲、消積,下氣、行水。適用於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等。突出的功能是殺多種寄生蟲:絛蟲、蛔蟲、薑片蟲、蟯蟲等,而以驅絛蟲、薑片蟲功效特佳。臨床應用有以下幾方:
1.用於殺絛蟲。檳榔80克、南瓜子連皮者80~125克。服用法:先將南瓜子研粉,用開水分數次吞服;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檳榔煎劑,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左右,濾出液1次服下。再過0.5小時服5%硫酸鎂50毫升。一般3小時即能將絛蟲整條完整排出體外。兩者必須配合應用,且次序不能顛倒。因絛蟲的頭部和前段檳榔對它有癱瘓作用;南瓜子對它中後段有癱瘓作用,因癱瘓隻是麻痹,失去知覺,並未殺死,故必須在0.5小時內將它排出。這種療法稱作檳榔和南瓜子聯合療法。錄自西醫權威著作《實用內科學》。
2.用於食積和瀉痢。常用中成藥木香檳榔丸。每用10克,每天2~3次,飯後服。適宜痢疾初起,體壯病屬實證者宜。體虛者不宜。(張子和方)
3.用於陰毛生虱。用檳榔20克,加水煮數沸洗澡,亦有加炙百部15克,效更佳。連洗1周可愈。
【服用法】一般內服,常用6~10克。殺絛蟲者宜大量。其他入丸、散劑,視配方量多少而定。
【禁忌】凡體虛、尤其氣虛下陷者切忌。
【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含總生物堿0.3%~0.6%,主要為檳榔堿,並含脂肪酸、氨基酸、鞣質、皂苷及紅色素等成分。檳榔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作用,可使全蟲體麻痹;對牛肉絛蟲則僅能麻痹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對蟯蟲、蛔蟲、鉤蟲、薑片蟲等亦有驅殺作用;水浸液對皮膚真菌、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檳榔堿有擬膽堿作用,能興奮膽堿受體,促進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腸蠕動,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出,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滴眼可使瞳孔縮小。
【按】檳榔始見於陶弘景《名醫別錄》。
使君子
使君子是一味常用的驅蟲藥。它何以得到這樣的美名呢?因使君是古代的官名。劉備不是稱他為劉使君嗎?之所有此美名,是流傳著一個故事。據傳北宋年間四川潘州(今鬆潘一帶)有位名叫郭使君的先生,經常上山采藥,有一回,他發現一種落葉的藤木狀灌木,挺有趣,它的花朵顏色十分鮮豔,而且芳香撲鼻,每年夏秋季開花,每當黃昏來臨,花朵開放,花瓣顏色初開呈白色,待第二天清晨變成粉紅色,到了傍晚又變成紅色,3天以後逐漸變成紫紅色。這種花朵顏色幾經變化的植物,引起了郭使君的注意。到了九月份,這種植物結果了,其果實如山梔,但棱瓣深而兩頭尖;亦似訶子,但體輕而內又含仁。去殼嚐之,味甘淡、氣芳香。一位路過的樵夫告訴他,這就是“留求子”,無多大用處。郭先生感到新奇,便摘下一些帶回家潛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