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從來有來有往。 WwW COM
這才是人情。
所以昨兒夜裏經過一番商議之後,秦老爹索性把去蓮花蕩回禮的事體,交給了也算間接同那戶人家打過交道的秦連豹。
秦連豹自然沒有不應的。
隻不過除了自己前往以外,他原先是隻打算把扒拉著他甚的都不肯放的花椒一道帶上的。
倒是沒想到家裏的這串兒子還則罷了,雖然對那家人很有好感,也很感興趣,可到底還得上學,哪怕有這個心,也實在是沒那個膽曠課逃學的。
隻是私底下商量著等到過年解館放假的時候,再做打算。
可別丁香香葉了,丫頭裏頭,就連茴香都心心念念著,想去蓮花蕩畔看一看的。
昨兒自山腳下的桃樹上解下那戶人家回送的荷葉包,知道這裏頭裝著的是山芋幹之後,茴香雖然十分詫異,也有一肚子的問題要問。可到底年紀擺在這裏,思量的自然有限。
還是回家之後,聽到長輩們的一番讚歎憐惜後,她倒是忽的理解了這兩正學著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下”的道理了。
正如秦老娘所的那樣,人窮誌不窮。
人雖窮,能守住自身不占便宜,這就是教養。至於人情練達禮尚往來,這就更是為人處世的修養了。
茴香不禁肅然起敬,心生敬佩。
一通哀求,再有丁香和香葉一邊一個拉著秦連豹的衣袖,秦連豹哪裏還能個“不”字,索性就把她們姊妹一道打包帶上了。
姊妹四個擠擠挨挨地坐在了裝滿回禮的馬車上,還在嘰嘰咕咕地猜測著那戶人家的來曆。
丁香覺得那戶人家肯定是讀書人家,人從書裏乖,不讀書,哪能知道那麼多的人情世故。
至於反麵例子,她自個兒心裏知道就成了,就不出來挨罰了。
可茴香卻覺得這世上懂人情世故的,不一定是讀書人。讀了書的人,也不一定就都懂人情世故。
畢竟讀書人往往隻懂得書中的“事理”,卻不懂人間世故的“世理”。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爭論不休,花椒和香葉在一旁支著耳朵聽。
秦連豹趕著馬車一路行來,聽著車裏幾個丫頭嘰嘰喳喳地爭論著,臉上的笑容就未散去過。
隻是思來想去之後,最終還是決定暫不冒昧登門打擾。
畢竟丫頭們知道的人情世理雖然有限,可他卻是知道棚民從來不是普通民戶的。
流民逃戶,脫離了鄉規民約宗族禮法的管束,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呼朋引類日積日多,安分守己耕作度日的馴良者固有十之七八,可逃凶逸盜淫賭鬥狠之徒,亦十有二三。
這些亡命之徒別相聚為盜、劫掠民財了,甚至於蟻附蜂屯、揭竿而起造成民變的,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過的。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是這個道理了。
就因為棚民往往良莠莫辨的緣故,再加上家務恒產的棚民為著討生活,就得開墾山林伐木架棚,再藝麻種箐、造紙製菇、析薪燒炭,種種行為,不是本心,但也確實破壞了山中的林木水土和風水,自然會引起當地民戶的不滿,甚至於生矛盾糾紛。
時而久之,百姓、宗族、官府自然不會歡迎流民棚民在家門口聚居。若是現棚民的蹤跡,必然會上報官府,進行驅趕,把棚民驅逐出境。
名義上是將其還原籍納糧當差,可實際上不過以鄰為壑,將他們趕到別的地方謀生罷了。至於被驅趕的棚民又該如何生存,這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
雖然在秦連豹,還有秦家闔家看來,蓮花蕩畔的這戶人家雖是棚戶,卻也是家風清正的好人家。
這樣的人家,即便是棚民,可既然有緣相識,還有這樣一番因緣際會,自是願意結交的。
可人家願不願意與他們家這樣通常來處於對立甚至相互抵觸的普通民戶來往,通過這兩次的避而不見,卻是不大好的。
與其貿貿然地登門給人家帶來困擾,還不如循序漸進,慢慢結交。